符竹庭将军 八路军将领符竹庭:被刘少奇夸奖“军政兼优”[图]

2017-07-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符竹庭(左二)与徐向前(左一).宋任穷(右二).肖华(右一)在一起.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革命烈士陵园里,有一座用60多斤子弹壳铜铸成的陵墓,墓主人是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首任政委,杰出的八路军将领符竹庭.符竹庭,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曹家边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父母双亡,与年迈的老祖母相依为命.1927年8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广昌头陂,15岁的符竹庭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地方游击队,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

抗日战争时期,符竹庭(左二)与徐向前(左一)、宋任穷(右二)、肖华(右一)在一起。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革命烈士陵园里,有一座用60多斤子弹壳铜铸成的陵墓,墓主人是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首任政委,杰出的八路军将领符竹庭。

符竹庭,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曹家边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父母双亡,与年迈的老祖母相依为命。1927年8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广昌头陂,15岁的符竹庭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地方游击队,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同年转为共产党员。

在革命战争时期,符竹庭先后任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政委兼党委书记等职。是冀鲁边、鲁西和山东滨海区等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

刘少奇曾夸奖他“军政兼优”,罗荣桓称赞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符竹庭政治工作经验丰富,是我军出色的政治工作者。他经常对战友们说:“政治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军事斗争的胜败。”“战士们能不能英勇杀敌,取决于日常的政治工作教育。”

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中,他将政治工作深入到战士中间,充分发挥了政治工作的威力。在举世闻名的长征途中,红一军团2师是先头部队之一,他任2师政治部主任,将政治工作做得深入扎实,使部队始终保持旺盛斗志,并率领先头部队斩关夺隘,历尽艰险,为红军北上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平型关大战前夕,他任115师343旅686团(主攻部队之一)政治处主任,亲自召开营连干部会、党团员会和战士大会,作战前动员,鼓励战士树立必胜信心,英勇杀敌,为平型关大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冀鲁边,他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周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协助津南鲁北特委创办了《火光报》《斗争》《战士》等军队和地方报刊,并经常在报刊上撰写政治工作文章。

《关于平原作战时的政治工作》、《我们生长于人民之中》,既是他许多政治论文中的优秀代表作。这些创办的报刊和文章,为宣传我党主张,传播我军胜利消息,鼓舞部队士气,唤起敌后人民的抗战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符竹庭是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并在战斗中加以灵活运用,亲自指挥和参与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立下赫赫战功。1930年,他任红三军7师1团政治委员,在著名的雪山岽和猫咀峰守备战中,他指挥一个团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守备任务,中革军委授予该团“顽强守备”称号。

1933年2月,他任红一军团1师1团政委,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坚守江西黎川县山岬嶂阵地,同敌94师激战3天,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的数次多路进攻,并协同突击部队击溃敌人一个师。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称赞山岬嶂一仗是红军牵制部队抗击和击溃数倍敌人的典型战例,并亲自在第31期《红星报》上,撰写了《把红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起来》的社论,号召军团指战员学习红一团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

1938年,他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肖华司令员一起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的民主政权,武装力量发展到2万余人。

1939年秋,他奉命率部转入鲁西,任115师343旅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与杨勇、肖华一起创建、扩大和巩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春,他率领教导二旅由鲁东南进滨海,3月与旅长曾国华一道发起青口战役,拔除海头、光庄、朱都集等日伪据点十余处,毙伤和俘获日伪军1600余人,解放了从赣榆到柏汪的大片地区,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

1943年1月,他运用“翻边战术”(即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就翻过来打到敌人那里去),亲率主力攻打日寇重兵把守的兵站基地山东郯城,经过3天3夜的激战,终于攻破敌城防,炸毁敌人的大炮楼,歼灭日伪军1000多名,俘虏日伪军400多名,缴获了大批布匹、粮食、武器和军械器材,取得了攻克郯城的辉煌胜利。

1943年3月,他任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11月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一起制定了三套攻打赣榆县方案,并亲率突击队和带领部队于20日一举解放了江苏赣榆县城,生俘守城伪和平建国军71旅旅长李亚藩及敌伪官兵2000多名。粉碎了日寇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蚕食”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策应了鲁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延安《解放日报》以显要位置报道了这一辉煌战例。

日伪军在赣榆城惨败后,十分恼怒,于11月26日晨,集结日伪军600余人,偷袭我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果林乡旦头村。在符竹庭等军区领导率部反击下,很快粉碎了敌人的进攻。然而,符竹庭却在激烈的战斗中,头部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

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区等党政领导和滨海军民5000余人参加了符竹庭的追悼会。遵照符竹庭生前嘱咐,滨海军民把他安葬在抗日山,为他修建了精致、庄重的六角形墓亭,正面中央安放着符竹庭烈士的彩色铜像和镌刻着他的生平及英勇事迹。

为纪念功勋卓著的符竹庭烈士,肖华亲自撰写《悼念符竹庭同志》文章,发表于1944年7月7日《大众日报》。1945年至1949年,江苏赣榆县曾改县名为“竹庭县”,当时创作的《打下赣榆城》《纪念符竹庭》等民歌,在苏北鲁南人民中传颂至今。

赣榆人民专门新建了一幢符竹庭烈士纪念馆,陈设介绍符竹庭的生平事迹、图片、题词、文章等。烈士的家乡――江西省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命名了竹庭路。杨得志专门赋诗怀念战友:“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谷牧亲笔题词“在千百万人民的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