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墓地 旅游 莫干山游记:(二)寻找黄郛墓

2017-10-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午在小饭店里用过午餐后,我建议皮兄带我们到附近山上走走,顺便看看有没有可以游泳的水库.我们沿着"黄郛西路"向山上走,路边的墙上有莫干山镇政府的旅游宣传画,在"莫干名人四杰"的宣传画中,黄郛的名字的赫然在列.我匆匆浏览了一下,只见在介绍黄郛的文字最后写道:"墓葬于莫干山麓庾村."这里不就是庾村吗?他的墓就在这里?我们决定去寻访一番.在询问了几位村民后,我们来到了不远处一个蚕种场,在得到门卫老人的确认后,我们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寻去.在一个小山坡上,有

中午在小饭店里用过午餐后,我建议皮兄带我们到附近山上走走,顺便看看有没有可以游泳的水库。

我们沿着“黄郛西路”向山上走,路边的墙上有莫干山镇政府的旅游宣传画,在“莫干名人四杰”的宣传画中,黄郛的名字的赫然在列。我匆匆浏览了一下,只见在介绍黄郛的文字最后写道:“墓葬于莫干山麓庾村。”这里不就是庾村吗?他的墓就在这里?我们决定去寻访一番。

在询问了几位村民后,我们来到了不远处一个蚕种场,在得到门卫老人的确认后,我们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寻去。

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条用石头垒起的坡道。沿着石阶往上走,一幢民国老屋出现在右侧。老屋的门口竖着一块县级文保石碑,上写:“文治藏书楼”。走进屋内,一片狼藉,几位搬运工正在清理里面的杂物。之前听皮兄说起镇上有个图书馆在招租,有位艺术家正在与之洽谈中,估计此事已成。

看上去这座藏书楼保存完好,楼梯、壁炉、浴室、烟囱这些地方,几乎保持原样。只是作为藏书楼,好象没看到一本书,显然此处早已移作他用。书楼前有一个齐正的平台,西侧有一块空地,空地正中有一颗硕大的松树,两个大人才能怀抱。从不远处有一颗稍细点的有100多年树龄的黑松来看,此松树起码也得有300年。

正在我们对藏书楼的一切感到好奇之时,一一在远处召唤:“我找到了!在这里!”

顺着声音的方向,我们走下一处掩映在树木下的台阶,然后再走上一小段坡道,右边草木丛中,一块厚厚的墓碑出现在我们眼前。

走近墓碑看到,上面模糊地刻着:“黄郛 沈景英 之墓”。再仔细一看,墓碑中间是断后拼接的,墓碑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墓碑前有一条石阶,已长满杂草,无法通行。显然,这里已很久没有打理了。

黄郛(1880-1936)浙江绍兴上虞百官镇人。原名绍麟,字膺白,号昭甫。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1907年结识蒋介石、张群,并与陈其美、蒋介石订为盟兄弟。历任外交总长、教育总长、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外交部长、上海市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七七事变后,因与日本签订数个卖国条约而到遭人唾骂,1935年托病避入莫干山所谓“读书学佛”的“隐居”生活。1936年9月,复任国民政府委员,同年12月6日,因肝癌病逝上海。

沈亦云(1894~1971),又名沈景英、沈性真,嘉兴东栅口人。辛亥革命时,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期间,她认识了时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的黄郛。民国初年,她随丈夫黄郛北上,留在天津。1928-1932年隐居莫干山期间在庾村,协同丈夫筹款经办了私立莫干山小学,并以小学为中心,通过兴建有农场、蚕种场、奶牛场、藏书楼及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推进当地农村改进工作。抗战期间曾捐献房产、物质作为抗战经费。移居美国后撰就《亦云回忆》上、下两册,蒋介石为之作序,胡适为之题写书名并极力推崇。

想到上午在田间看到的“白云池”和石碑,又看到眼前的景象,对于中国近代史上如此重要的人物在此地留下这么多珍贵的遗迹,当地显然没有充分加以利用,任其荒芜,实在可惜!

事后才知,此墓地在十年“文革”时期曾遭彻底破坏,至—九八五年才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沈亦云妹夫)帮助捐款修复,墓址已略向西移。除用现代建材外,墓碑、墓圈均系原墓之物。“黄郛沈景英”五个字是被凿去后重刻上的。

而“文治藏书楼”,系黄郛为纪念其父文治公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