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 孙式太极拳练法 孙剑云
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武术项目。它具有强壮身体,祛病延年的功能,并具有特殊的技击作用,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老幼青妇、体质强弱均可练习。 孙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
先父孙禄堂,以毕生精力,钻研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融会贯通,进而冶三家于一炉,卓然自成一家——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招随,舒展圆活,动作敏捷,既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拳的身法,动作紧凑,犹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则以开合相兼,以抱球为主,快慢间一。
故又称“活步太极拳” “开合太极拳”。我虽幼承庭训,耳濡目染,从先父习武研练多年,但是并没能悟迪拳中之全部奥妙,未能得拳中全部之真髓。
先父一生所传弟子甚多,其中佼佼者不胜枚举,得先父武学、文学两道亦不乏其人。如:陈微明、支燮堂、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刘如桐、任彦芝、陈守礼、胡全珍、王喜奎、杨世垣、沙国政……他们不仅拳术精绝,而且对孙式太极拳在理论上均有研究颇深的著作。
以下,我仅结合孙式太极拳之特点,浅谈它的功效、医疗保健作用及如何练好孙式太极拳。旨在使孙式太极拳能更好地得到继承与研究,使之能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一、孙式太极拳的功效及医疗保健作用 孙式太极拳的功效作用在于:一方面加强肺脏功能以理气机,另一方面则提高肝脏作用以通百脉,以此增进健康。
这种动中求静、以气血为主的运动方法,是经过多少年来无数拳师,用毕生精力实践研练、不断总结提高而得的。先父孙禄堂常常讲:“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理气之机为肺,理血之机为肝。气为先天,血为后天。
故气在前,血在后,血无气不行。”这就是说,肺和肝是人的身体的主要器官,一旦肺和肝发生故障,则危及生命。而气更为重要,所以有“百病生于气”之说。气不散乱,就能内外如一;气一贯通,就能上下相连,从而使人身各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
这样就可以保持人的身体健康了。那么,练太极拳是怎样使得人体各系统收到保持稳定和平衡的功效呢? 1.我们都知道,造成人身发病的原因,使人体不健康的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波动、思想混乱,由此而影响气血流通,造成有失正常,有失平衡,产生疾病。
练太极拳可使思想意识集中于头、手、身、足的连贯一致,使情绪安静,自然促使气血周流,运行随之正常和平衡。
气血周流运行情况得到改善之后,原来因为气血运行反常而造成的一切疾病,亦随之逐渐消减,这样就有了恢复健康的功效。我国的医药经典上讲: “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这都是要人们勿使自己的思想混乱保持情绪乐观安定,使造成疾病的因素不起作用,然后保持呼吸正常。气机一通畅,就能使人体内在的力量充沛旺盛,从而使一切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等均能得到正常代谢,增强人体健康。
人体健康得到加强,即使遇外界气候的骤然突变和任何流行疾病的传染,都无从侵犯,这自然是增强了抵抗力,收到防病于未然的功效。 2.“太极”二字就是气的代名词,研练太极拳就是“人衰气补”的最好运动方法。
因此,古人素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和“一气流行,无凹无凸”的说法。大自然中任何生物都充满着气,分秒不能离开这气,至大至刚的是气,至柔至微的也是气。年轻人气盛所以强壮,老年人气衰所以衰弱。
要想保持身体强壮、青春常在,就必须保持盛气常在。研练太极拳是用腹式呼吸,就是拳师们常说的“息息归脐”。做到了小腹呼吸,促进了肝脏内储备的大量血液去参加血液循环,因而增加了静脉血的回流量,同时也增加了动脉血的输出量。
我们都知道,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好处多,因为用胸来进行深呼吸只有胸部向前后左右扩张,远远不如用腹部来进行深呼吸时能把上下体内腔容积放大,其所接受的肺活量,要远比胸部呼吸大。
胸部呼吸时,因为肺部毛细血管充血的影响,会减少动脉血的输出量。而腹式呼吸就大不相同了,因为腹压增高的关系,起了积极动员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参加血液循环的作用,增加静脉的回流量,动脉血的输出量,同时因周围神经的高度兴奋,毛细血管通路数量增多。
在这一影响下,不但减轻了植物性神经和大脑皮质的负担,达到维持情绪安定的目的。同时在所有气血系统得到改进之后,就足以防止外来病因的侵袭,这样就达到了祛病延年的目的了。
3.练太极拳的一切动作,举手、投足、身躯辗转……无不取象于天体“圆形”,惟圆可以包罗万象,惟圆可以最为持久,犹如充沛于宇宙之间的气一样,又圆满又活泼。若能练到一气流行、无阻无碍、无凹无凸、一任自然的程度,那么受益将是极大的。
练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与内脏各器官息息相关,互相生化,互相制约。举例说:如拳中的“拥”属肾, “搌”属心,“挤”属肝,“按”属肺,“采”属大肠,“捌”属脾,“肘”属胃, “靠”属胆。
所以练太极拳有一动百动之说,决不局限于某一部分,亦不可分割开来,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诱导,故必须力求姿势正确,动作和顺,更不能危害呼吸正常。若差毫厘,只恐不免有失之千里之弊。
二、孙式太极拳的练法 太极拳的套路以棚、搌、挤、按、采、捌、肘、靠八种手法,配合着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四正四隅等步法而编成的。前面讲到过,孙式太极拳中既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拳的身法,是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于一炉,所以有它自己的风格、特点。
因此,研练孙式太极拳则与研练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有着明显的区别之处。先父禄堂公曾反复训论说: “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
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这段话卜分精确地讲述了如何练好孙式太极拳的道理。回忆先父的教诲,加上自己几十年研练太极拳的体会,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
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先父教授拳术,要求极为严格。
他要求研练者必须严守“九要”的规矩,稍有不合,立即纠正。这“九要”是: 一要塌(塌腰、塌腕); 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 三要提(提肛,但不是用意识去提); 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 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 六要松(松肩、松胯); 七要垂‘(垂肩、垂肘); 八要缩(缩肩、缩胯); 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这些拳法中的规矩,决不是违背自然的,它是从人的生命开始时便带来的自然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动作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生活习惯和职业环境等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中这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能动作逐渐消失了。
于是人们又根据后天的自然规律走向老化,衰亡……举例说,练拳时要注意“舌顶上腭”,这种动作是人生即有的,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请观察一下初生的婴儿或襁褓中的小儿,无论他们在熟睡时或清醒时,舌尖都经常本能地顶住上腭,这自然不是谁教了他们才这样做的,如此等等,如手、足、胯……一切动作也都似拳中的规矩。
可是小儿长大之后,这一系列的动作就无影无踪地消失掉了。
练习太极拳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把从天然本能中有的动作,再使它回到天然本能中去的复原方法。这也是练习太极拳使青春健康常在的奥秘。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严格讲究规矩。 2.
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 “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古人认为脏器的病因是:悲哀则肾病,喜乐不均则肺病,忧愁不解则脾病,怵伤思虑则心病;盛怒不释则肝病。这就说明了百病皆生于气。所以,练太极拳是以调息方法为主要目的。
在练太极拳时要记住拳法中的口诀: “心定神宁,神宁清静,清静气行。气行则神气相通。” 在练太极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即使在行住坐卧时亦要不离开这个“中”字,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掌握了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所以守中就是做调息功夫,就是祖国的吐故纳新的导引养生方法。庄子说: “真人呼吸以踵。”是做调息功夫的一种方法,太极拳的调息方法,亦是要呼吸以踵。
3.太极拳的摄心入静:前面谈到练太极拳调息的重要,就是说要练好太极拳,要保持练习太极拳的功效,就必须消除一切影响呼吸不正常的因素,首先就是要“锁心猿,拴意马”,摄心入静。
摄心入静的方法不是要用意识去强制执行,而是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才能消除一切杂念,只有一切杂念消除之后,才能使得呼吸正常,故千万不可有意使气。
先父曾教诲说: “有心御气,气反奔腾。”古人也讲: “气不可御,御气则滞。”由此可见, “入静”与“调息”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息息相联的。用什么办法人静?就要遵照“八要”去做。这“八要”是: “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
无物气行,气觉行象,觉象绝明,绝明则神气相通。”特别是在开始站无极式的时候,要力求身体内外的中正和顺,做到心平气和,使得呼吸正常,绵绵若存,不粗不暴,而且能够做到息息归脐,这样就有了身心恬静的感觉,努力研练不辍,自然会感到百脉充和、四体轻健了。
4.孙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练习太极拳要柔不要刚。柔并不等于软。练太极拳的用力是用自然的力,决不是咬紧牙关、屏住呼吸时用的力。
它是一种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自然力,是一种“气与力合一”的力,也是一种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的力。祖国医学和气功均以肾为“命门”。据从现代医学解剖学了解到,命门的部位近于肾上腺部位,。
肾上腺有调节各元素的代谢作用和电解质平衡作用。如果这样物质的代谢作用和平衡作用发生混乱,就要造成疾病甚至死亡。人们能维持生命,主要依靠肾上腺的功能,所以,肾上腺又称之为“生命之源”。
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练精化气,就是加强肾脏统治力量。但是。肾脏与其他脏腑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决不可单独分割对立,而是统一不断变化的生理活动,大致不出乎伸缩开合、阴阳顺逆、动静虚实。
练太极拳的套路时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第一阶段初层意思:在练拳时,好像自己整个身子沉人河水之中,两足犹如陷入于泥,两手及躯体的动作都像遇到水的阻力一般。
第二阶段第二层意思:总的感觉仍如第一阶段的意思,只是两足似已不在淤泥之中,能够浮起,如善泅水者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第三层意思:好像整个躯体已钻出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灵,两足似在水面上行走一般,又好像只要心中稍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
如练到这种程度,说明其套路已有一定功夫了。练习套路,必须要按照拳路的四正四隅,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种种动作,内脏各器官配合,起着平均发展、使其外长一寸、内长一寸、一动百动等作用,千万不能局限于身体的任何一部分。
只要做到气机通畅,心息相依,就是动中求静,那么一切杂念就不会产生了。这样,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的负担减轻了,精气充沛了,从而达到了祛病延年的效果。
另外,孙式太极拳具有架式高、步法灵活敏捷的特点,这对于研练者的膝关节是十分有益的。大家都知道,凡武术运动员由于高强度训练,往往造成膝关节的损伤,有些甚至是严重的损伤。而造成这些损伤的因素不外套路中有大起大落、跳跃翻腾、单重架式过多等等原因。
而孙式太极拳的架式高、步法活的特点恰恰能使受伤的膝关节得到保护和恢复,自然也就没有损伤膝关节之担心了。 在套路练习取得功夫后,对练也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因为对练推手亦不外:拥、搌、挤、按、采、捌、肘、靠八法,基础扎实,就能自如掌握分寸了。
5.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练习,通过套路的练习有了一定的功夫后,便可进行对练。
套路的单独练习叫做知己功夫,对练(推手)是知彼功夫。但是对练必须有很好的套路的功夫才能施之于用。对练要每日按照搠、搌、挤、按等手法去练习。拥时用臂;搌时用掌;挤时用手背;按时用腰;拥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
推手时不可执著成法,要机动灵活,要集中自己的思想,掌握着自己的重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要上下相随。或如粘住对方的意思,或如似挨非挨的意思,灵活运用,切忌呆滞,更不能努气用拙力,要在不即不离中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要用捣虚法使得对手失其重心,即所谓“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但是捣虚之法务必判断好对方之来力。对方直出时必然没有横力,我搬其横,对方横出时必没有直力,我截其直;对方上出时必无下力,我挑其下;其下劈者必无上力,我打其上……总之要做到不离粘、连、黏、随,不可犯顶、丢、偏、抗之弊病。
在推手时没有僵滞力,就减少了对方的可乘之机,而只要对手一旦出现可乘之机时,就以“三体式”集中于一点的劲力发放出来,挫败对手。这也是孙式太极拳身势较高、步法灵活、动作连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