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鸣梅毒 邵一鸣:10年内消灭艾滋病病毒只是一种理想

2017-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则消息让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增添了一抹暖色.11月26日,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如果艾滋病高发国家所有人都能得到定期检查和治疗,理论上10年内可消灭艾滋病病毒.    "应该对这一研究提出的新策略进行分析和研讨,但不必对研究的结果预期过高,这只是一种模型预测的工作."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态度审慎.    "过分夸大了治疗在预防方面的作用"    "模型本身比较简单,研究预测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

一则消息让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增添了一抹暖色。11月26日,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如果艾滋病高发国家所有人都能得到定期检查和治疗,理论上10年内可消灭艾滋病病毒。    “应该对这一研究提出的新策略进行分析和研讨,但不必对研究的结果预期过高,这只是一种模型预测的工作。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态度审慎。    “过分夸大了治疗在预防方面的作用”    “模型本身比较简单,研究预测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同时也只是数学模型上的可能性。

”邵一鸣说,国际上有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发表,也用模型做过各类预防工作效果的预测。

   只不过这次因研究人员吉尔克斯等是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处主要负责官员,他们能及时了解全球艾滋病防治情况,使得这一研究结果格外引人关注。    “不是通过各类防治措施得出的真实效果数据,而是基于数字模型得出假设的结果,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对当前全球艾滋病控制策略能否奏效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邵一鸣对记者说。    此前的2007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一个耗时10年、曾被科学界看好并被认为很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遭遇失败,人们对艾滋病预防前景变得“悲观”。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3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50万名感染者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

吉尔克斯的新计划提出设想,如果重灾区的人每年自愿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呈阳性就立即服药,同时辅之以安全性教育、切除包皮等措施,那么艾滋病病毒感染10年内将下降95%。

到2050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将能从870万下降到390万,减少一半多。    “全面筛查立即服药主要是一项治疗新策略,尽管它会对预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是间接的次生效应,不应当将这种以治疗为主的策略当成预防的主导策略,尤其与直接的预防干预相比,这过分夸大了治疗在预防方面的作用。

”邵一鸣说。    艾滋病治疗成本高,而且治疗时间越长,成本越高。

邵一鸣说,在目前各国的艾滋病经费中,按当前较晚治疗的策略,治疗费用已约占总经费的70%。如果让感染者提前接受治疗,必将进一步大幅减少预防费用投入的比例。    而且,“艾滋病是终生治疗,现有技术还不能保证治疗永远有效。

抗艾滋病药物有副作用,连续10年服药可能产生耐药病毒。从对病人有利的角度讲,不应在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一般为头7年到10年),当机体免疫系统还能有效控制病毒时就开始治疗,而应等到控制不住病毒时再治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有效治疗时间和病人的寿命。

”    邵一鸣举例说,假设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的年龄为30岁,现有技术下维持有效治疗的时间为20年,从30岁开始治疗,期望寿命为50岁到55岁,如果从40岁开始治疗,则为60岁到65岁。

   “对高危人群预防干预率只有20%—30%”    邵一鸣认为,当下应该加大直接预防措施,如宣教、安全套、针具交换和美沙酮替代等经费的投入。

   然而,目前我国艾滋病的宣传主要集中在艾滋病日前后,集中在名牌大学、大城市和热点地区,对“角落”的关注太少,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覆盖率只有20%—30%。

   据统计,我国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血液、吸毒为主转为以性传播为主,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越来越快,女性感染者尤其是育龄妇女大量增加。

从传播地域来看,已有“农村包围城市”之势,艾滋病在城市同性恋等人群出现爆发流行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艾滋病预防干预覆盖率达不到70%以上,就无法发挥对总体疫情的控制作用。

”邵一鸣建议,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调整国家艾滋病防治经费的资金投入方向,增加对卫生系统内非疾控系统和卫生以外其他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经费投入,同时建立更有利于各部门和全社会参与防治的新机制,真正落实艾滋病防治的“人民战争”。

   值得欣慰的是,在“十一五”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里,艾滋病等传染病第一次纳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范围。邵一鸣说,把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疾病防治计划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使艾滋病防治有效且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