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鸣窗口期 邵一鸣团队构建艾滋病疫苗将申报二期试验
邵一鸣开创了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他利用我国天花疫苗构建了原始性艾滋病疫苗,获得国际上罕见的完全保护猕猴不受病毒感染的结果,《科学》杂志予以专题报道,2010年他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新科院士。
过去20年来,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制采取了几十条技术路线,先后开展过近200次临床试验。去年在泰国结束的全球第三个艾滋病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初步显示了31.2%的保护效果,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显示可降低HIV感染风险的预防性疫苗,为整个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带来了曙光。
邵一鸣透露,由他率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技术,将艾滋病病毒片段截取下来,放在天花疫苗载体上,培养出新疫苗。从2009年结束的一期临床试验充分证明,这个疫苗是安全的,接种者没有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且能够产生抗体。
他介绍,艾滋病疫苗有“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类型。死疫苗在人体内不会繁殖,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活疫苗则会在人体内分裂繁殖,效果强得多,也持久得多。两者相比较,死疫苗相对更安全,但造价很高;活疫苗安全性不如死疫苗,但造价低。
邵一鸣团队研制的是活疫苗,他说:“选择天花疫苗作为艾滋病疫苗的载体,是因为天花疫苗在人类使用的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数据最可靠,安全性有把握。”他说,传染病的疫苗临床试验一般要进行三期。艾滋病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历时3年顺利结束,二期疫苗也已生产出来,正在报送临床试验方案。
他表示,希望能让疫苗较早进入第三期,产生一个初步能看到一定效果,或是能展示未来发展方向的临床试验结果,争取在未来10年推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
讲座中,邵一鸣表示,目前课题组已着手启动第二代和第三代疫苗的申报试验工作。同时,一代艾滋病疫苗在顺利通过一期试验后,也将于近期申报进行二期试验。
他透露,目前已在准备第二代艾滋病疫苗的一期研制工作,今后还将启动第三代疫苗的研发。“第一代疫苗是基于十年前我们对病毒的了解而设计的,第二代则是5年前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而研发的,正在研究的第三代艾滋病疫苗则是建立在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基础上。”
他表示,二代和三代疫苗都在平行进展。二代最早有望于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进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