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龙女张琴 红军唯一女将领张琴秋:陈赓许世友曾是其部属晚年蒙冤而死
原标题: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陈赓许世友曾是她部属(图)
陈昌浩赴苏联后,张琴秋热情接待陈昌浩的原配妻子刘秀贞;在和陈昌浩的婚姻名存实亡后,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婚。
陈昌浩在西路军失败后,辗转回到自己的故乡武汉,后来回到延安,在中宣部当了一名普通的科长,同时在中央党校和陕北公学兼课。在延安,他们夫妻团聚了。每逢周末,张琴秋就到陈昌浩那里,并悉心照料着陈昌浩与前妻刘秀贞的小儿子陈祖涛。陈昌浩过去的老部下王树声、李先念、李天焕等,这时也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节假日也常到陈昌浩居住的窑洞里去看他和张琴秋。
由于过度劳累,陈昌浩的胃病复发,久治不愈,在缺医少药的延安无法根治。1939年7月10日,周恩来骑马时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中共中央于8月20日作出决定,送周恩来去苏联医治。同时毛泽东也批准陈昌浩可以携陈祖涛一同去苏联治玻8月27日,周恩来、陈昌浩、原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以及周恩来的养女孙维世、陈昌浩之子陈祖涛、高岗之子高毅、陈伯达之子陈小达在延安机场登上了一架道格拉斯飞机。张琴秋也到机场为陈昌浩送行,两人依依惜别。
在对待陈昌浩的前妻刘秀贞及其孩子的问题上,张琴秋的做法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抗日战争爆发后,刘秀贞带着长子陈祖泽经重庆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但此时陈昌浩已去苏联。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他们找到了张琴秋碰碰运气。面临这种尴尬情况,张琴秋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热情的她对倍感失落的刘秀贞的生活作了妥善的安排,还将陈昌浩临行前给刘秀贞的一封信读给她听,大意是对刘秀贞说:谢谢你千里迢迢带着孩子来延安,我又不在此地,实在对不起你了。
希望你好好听琴秋的话,安心学习文化,以准备将来搞好抗日工作。
在张琴秋的帮助下,刘秀贞很快就办理了入伍手续,先在延安干部子女保育院工作,后又安排在保育小学工作。在张琴秋的帮助下,努力学习文化与政治,进步很快,于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了一名光荣的抗日战士,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刘秀贞与张琴秋亲如姐妹般地相处着,坦诚相见,相敬如宾。延安的工作是紧张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她们白天忙完各自的工作后,晚上还要聚在一起,点起油灯,自己动手捻毛线,常常是边捻边谈,直到夜深。如此以往,不但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内容,也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张琴秋常常是主动地向刘秀贞谈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使刘秀贞又感动又钦佩。?
有一天,张琴秋突然对刘秀贞说:“你和昌浩是结发夫妻,感情也很好,又有两个孩子,过去是革命与战争使你们分离了;现在我应该退出来,让你们团圆。”她的话讲得平静、诚恳而又真挚。
刘秀贞听了,连忙答道:“那不行!我没有文化,又没有做工作的本领,完全不能帮助昌浩工作;你和我不同,你有文化和工作经验,你过去帮助过他工作,今后还可能帮助他工作。你们的结合才是般配的,退出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琴秋呀琴秋,快别这样说了,你若再这样说,那就是赶我快点走。”刘秀贞也说得十分坦诚。
张琴秋听后,不禁为刘秀贞的聪明、果断和坦率感到深为佩服。一道棘手的婚姻难题,被刘秀贞的一席话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时,张琴秋才鼓起勇气向刘秀贞转述陈昌浩临走时留下的话:“我要去治病,不能见刘秀贞了。她帮我把两个孩子抚养大了,我永远是感激她的。现在已成了这个局面(指他与刘、张间的婚姻关系),只有请组织上帮助解决吧!”
谈到这个问题,刘秀贞后来也说:“昌浩遇到了困难,我要帮助他,也只有我才能帮助他摆脱困境。”不久,在组织的帮助下,刘秀贞正式解除了她与陈昌浩的婚姻关系。就这样,一场历史遗留下来的婚姻难题,在张琴秋、刘秀贞这两个女人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中,妥善地解决了。刘秀贞后来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周益结了婚。周益怀着对老首长陈昌浩的崇敬与热爱的朴素阶级感情,默默地担负起照顾刘秀贞生活与抚养陈昌浩后代子孙的责任。?
在陈昌浩去苏联治病并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无法回国不得不长期滞留苏联后,他与张琴秋的婚姻便名存实亡,组织上也同意了张琴秋提出的与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的要求。1943年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为夫妻。苏井观在鄂豫皖苏区时曾担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院长。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兵败后,他随李先念指挥的一支游击支队冲破敌人的重围,到达新疆星星峡,被奉党中央指示来接他们的陈云接到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1941年苏井观回延安以后,他和张琴秋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每逢节假日,苏井观都要派警卫员陈明镜牵着马,去把张琴秋接到柳树店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卫生部来相会。
他们的婚礼在苏井观居住的窑洞里举行。徐向前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许多老战友都赶来向他们庆贺。新房的墙壁上张贴着原红四方面军老战友撰写的一副对联:“两位老家伙,一对新夫妻。”这时苏井观已经三十八岁了,而“新娘”张琴秋还比他大一岁,都已不再年轻。与苏井观、张琴秋交往很深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因在重庆而未能参加他们的婚礼。1943年7月,周恩来、邓颖超由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当时延安的一家饭馆里宴请了苏井观和张琴秋,向他们表示庆贺。周恩来与苏井观频频举杯敬酒,显得很高兴。显然,对于他们的婚事,周恩来感到很满意。
“部长当翻译”,张琴秋的故事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担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丈夫苏井观则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夫妻两人都是部级领导,这在当时还是凤毛麟角的。
1958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纺织厂出现了片面强调产量,生产质量大大下降,消耗成倍增加,各种事故不断出现,企业管理十分混乱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1958年和1959年,纺织工业部责成张琴秋先后在青岛、西安主持召开了两个全国性的会议,全面地贯彻党中央关于“多快好时的方针,否定了那种只要“多快”,不要“好时和只讲拼命,不尊重科学的做法。当时,反右倾的浪潮已在全国掀起,一些好心人在会下悄悄地劝她说:“张副部长,过得去就算了吧!这些事又不只是我们一个部里有,你没看现时的形势,你这样做不怕别人反你的右倾吗?”张琴秋严肃说:“我理解同志们的好意,但我不能不讲,因为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什么时候都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她这一席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一致表示拥护张琴秋的意见。
张琴秋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她从不以领导自居。1953年,她率领纺织工业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翻译人员不够,她就主动给随她出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翻译。回国后,“部长当翻译”一事于是传为美谈。1960年,张琴秋到上海国棉二厂蹲点,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厂方考虑到她的身体和工作,把她安排到生活上有所照顾的高级宾馆住宿。她坚决谢绝了人们的好意,搬回厂里和大家住在一起,同喝一样的酱油开水,同啃一样的糠窝窝头。就连在她家里工作多年的炊事员李师傅和徐阿姨,回忆起在张琴秋身边工作的那些日子时,也十分感慨地讲道:“张副部长对人太好了,不仅自己把我们当成亲兄弟姐妹,而且,还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尊敬我们,帮助我们干活。和张副部长相处这么些年,从没见她跟我们红过一次脸,她给我们留下的全是亲切和温暖。”
张琴秋的晚年生活与蒙冤而死
1952年4月,滞留苏联十余年的陈昌浩携苏联妻子格兰娜及幼子陈祖莫回到北京。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到北京火车站迎接。处于革命友谊的考虑,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徐向前在自己的寓所宴请陈昌浩夫妇。张琴秋与苏井观夫妇二人,以及其他红四方面军的老同志也在座。昔日在红四方面军时,陈昌浩颇受张国焘器重,是张国焘之下的二号人物,从红四方面军1931年成立时起便一直担任总政委,位高权重,可谓叱咤风云。但如今,面对已是共和国将军与部长的昔日的部属,地位已于昔日有天壤之别的陈昌浩一一拱手,以示歉意。见到张琴秋时,陈昌浩握手时连声说道:“琴秋,是我使你受苦了!我对不起你!”回国之后的陈昌浩位置尴尬,工作迟迟得不到解决。闲来无事,陈昌浩便经常去张琴秋家串门。
张琴秋和苏井观总是以礼相待,并将陈昌浩关于自己工作的想法告诉了中央。
苏井观、张琴秋夫妇定居北京以后,相敬相爱,过了一段十分美满幸福的生活。50年代,张琴秋在填写干部登记表“家庭人口”一栏时,说她有四个女儿,即张玛娅、她妹妹张兰的女儿张克宁、苏井观哥哥的女儿苏玉雪、苏桂芳。在四个女儿中,最受张琴秋夫妇宠爱的是张玛娅。张玛娅是在苏联长大的,养成了许多外国人的习惯,如喜欢游泳、滑冰、打猎和听古典音乐。对于张琴秋来说,张玛娅不只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还因为她从小没有得到过母爱。而作为母亲,在女儿面前,张琴秋不免有一种内疚感,因此总想在日常生活中设法加以补偿。张玛娅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老俩口真是乐不可支。小外孙女成了家中的宝贝,一下班回家,他们二人就争着抱。
张琴秋与苏井观的感情十分融洽。都已年过半百的他们还经常手拉着手,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或者紧挨着坐在沙发上谈笑。心情愉快时,张琴秋还要苏井观和她一起放开嗓子唱歌。张琴秋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经过苏井观几句话的开导,也就如释重负似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张琴秋对苏井观的业务能力很推崇。她常对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别学我,要学你们的爸爸,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你们看你们的爸爸,参加革命以前,就是一个合格的医生。现在,他当卫生部副部长,就比我在纺织工业部工作轻松得多,贡献也大得多。”
1964年5月26日,苏井观病逝。张琴秋与他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为寄托自己的哀思,她克制着悲痛,拿起笔来,写了一篇悼念苏井观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张琴秋在悼念苏井观的文章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井观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我影响很深。二十多年来,我从未看到他愁眉苦睑过。
什么艰难困苦,他都能忍受得祝别人有苦恼,经过他的开导,往往如释重负,心情变得愉快起来。”此后,每年清明节,张琴秋都要带着一家人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在苏井观的骨灰盒前献上一束鲜花。
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了近二十年,她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的女将军、女部长,没有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最后却被林彪、江青一伙人的残酷迫害致死。张琴秋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又曾是陈昌浩的妻子,西路军失败后还被俘过,尤其是发生在50年代初期的一件事,更使她蒙受不白之冤。有一次,张琴秋听毛泽东作的内部报告。当毛泽东讲到“有些人‘夜郎自大、好大喜功"时,张琴秋就顺手把这八个字写在自己笔记本扉页毛泽东像的上边。没想到“文革”期间,张琴秋就因此被定为“反党分子”。康生主抓张琴秋的案子,逼迫张琴秋交代她与王明、李立三、陈昌浩等长期旅居苏联的中共重要领导人的关系。
张琴秋被定为“反党分子”而受迫害致死后,“四人帮”中的某个成员说:“张琴秋生的女儿,绝不会是好人”。这样,张琴秋唯一的亲生女儿张玛娅在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就和丈夫一同被分别关押起来,进行隔离审查。张玛娅被折磨得神经错乱,听觉失常。1976年,张玛娅说:“广大群众到天安门送花圈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有什么不对?!”就因为这一句话,张玛娅遭受了更大的迫害,最后被迫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而死。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琴秋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6月23日,党中央为张琴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王震、余秋里、陈锡联、胡耀邦、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追悼会。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给予张琴秋以很高的评价:“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纺织工业战线的老同志,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等老区的人民,都没有忘记张琴秋,纷纷缅怀她。张琴秋虽然去世了,但她的英名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