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之巅峰时代
节目导视: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为您揭示隐藏在清代玉器背后的种种谜团,讲述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巅峰时代。
268年的大清王朝在它缔造了一个庞大东方帝国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个中国玉器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玉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玉器的佩戴和收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玉器几乎有90%都是由清代流传至今的。
而在这数百年之前的无数玉器之中有一柄玉如意当年曾经让英国的使者马戛尔尼感到困惑不已。这样一件乾隆所送给他的礼物,让他难以明白这个奇怪的物件究竟在中国象征着什么呢?而让今天我们的同样困惑不解的是这些时常在历史上出现的如意究竟实际上是做什么的呢?更为有趣的是乾隆皇帝儿子们的名字竟然无一例外都与某种玉有着某种联系,在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原因?而这些今天价值不菲的清代玉器他们的原材料究竟源于哪里?哪里才能这些宝玉曾经的藏身之所?
马未都:玉器制作到了清代,尤其到了乾隆时期它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峰。当时全国人的喜爱玉器跟今天非常相像,甚至比今天还要强烈。我们去故宫去参观,紫禁城养心殿门口有一块大玉璧,乾隆每天都要看着这个玉璧叫面壁。
面壁为什么呢?要思过,看看自己有什么做错的地方。一个皇帝一国之君,至高无上的权力的皇帝还要天天思过,那可见我们凡人。我们其实每天也应该有一个短暂的时机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做错的,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端正。
清代玉器的产地我们都很清楚了是新疆和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有这样的记载,凡玉,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于阗又称和田,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葱岭是指昆仑山的一部分。
宋应星认为这两个地方的玉的原材料是最好的,他这个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今天看全国任何地方出现的玉质本身的质量都比不过和田玉。清代的前期,大约是1644到1760年之前,和田玉还不能大量的运出,所以价格昂贵,数量也没有那么多。
乾隆24年就是公元1759年,平定准噶尔回部以后打通了这个玉的通道。从那一年起玉的原材料就源源不断的运回京城,当时每年驻新疆的大臣们分春秋两次把玉来运回北京,运回内地最少也得几千斤,多的时候是上万斤。
乾隆在《和阗玉》的御诗中是这样说的,他说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琼瑶。他这个诗的写的是说,我平定了回部以后,和阗我的兵就驻在那儿了,所以就从河里就把这个玉料找到之后,随手找到的玉料都是好玉料,琼瑶就是指玉,我们说了斜玉边的一定都是指玉。
乾隆30年,他命玉工制作了《玉阗采玉图》,就是和阗采玉图,把当时采玉的那种艰辛,那种劳动的壮观场面雕琢了出来。
乾隆爱玉是出了名的,当然乾隆也爱其他的古董,但是爱玉是出了名的,有什么为证呢?乾隆所做的咏玉的诗文就八百多篇,一个人一个诗人如果存世有八百首诗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我们唐朝绝大部分都没有这个量,都做不到这个量,他光咏玉就做了八百多首。
乾隆的儿子们的名字全部都是玉的名字,比如嘉庆皇帝就叫颙琰,琰就是一个玉,琰是一个斜玉边,两个火。琰是一种美玉,所以乾隆就用玉的名字给他儿子挨个起名。由于乾隆皇帝的推崇,清代皇帝当然我们说康熙、雍正也是推崇的,但是由于到了乾隆时期由于有的玉的原材料,由于乾隆皇帝个人的这种喜爱,使乾隆时期的玉器攀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造成了中国玉器工艺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高不可及的一个高峰。
我们一说清代玉就说乾隆玉,一说乾隆玉就说乾隆工,什么是乾隆工呢?就是精雕细刻、工巧不能企及。我们一般人看到这个都觉得这怎么能做到这样,做得如此之细致,这都叫做乾隆工。
清初的时候养心殿就设了造办处,那么造办处里就有玉作,玉器的作坊。乾隆时期在如意馆中有专门的雕玉的工匠,这些工匠专门为宫廷制作玉器。我们今天能在故宫看到故宫的藏玉,乾隆部分大部分都是在这个地方做的。
节目导视:当历史的时光进入了乾隆王朝的时候,在清朝宫廷无数习以为常的玉器中,一件特别玉如意却让来访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大为惊奇。那么究竟是怎样一把玉如意让这位西洋使臣如此差异呢?
马未都:乾隆58年8月10日,乾隆接见了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当时乾隆就送了这样一柄玉如意给了马戛尔尼。当时的欧洲人英国人是不认这个东西的,不仅不认如意,还不认这个玉,就不知这是个什么东西。
马戛尔尼的日记记载的非常的清楚,像白色玛瑙的石头,长约一尺半,有奇怪的雕刻。中国人视为珍宝,但物件本身看来并无多大价值。这是马戛尔尼接受了国礼,皇上给他的国礼,他就这个态度。为什么呢?他对我们的玉文化一无所知。
不知道叫玉,说是像白色玛瑙。我们一般赠送如意的时候都是祈求平安、如意是一个企图。我们今天很难接受这样的重礼,我觉得我们生活中很少有人说今天谁送你一柄如意,甭说玉如意,送你一个普通的如意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那么当时乾隆皇帝在他那样高龄时期,乾隆58年的时候,乾隆皇帝都80多岁了,给英国特使送这样一个如意,还得到了他如此的轻视。当时英国人怎么翻译这个如意呢?不知道这个叫什么,说这个东西是一个权杖。
我们都看过外国电影,欧洲那个电影国王都拿一个权杖,说话算数的手里得拿着这个东西,你手里不拿着这个权杖好象就没有权力了。当时他认为皇上给的这个东西是一个权杖,被误认为是一个权力的象征。
但是我们如意本身并没有这个含义,那么如意是怎么来的?有各种说法和推测。我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它历史上是一个痒痒挠,最早是杨贵妃使的,说杨贵妃胖,痒痒了,够不着。我们都知道胖人够后背有点费劲,我年轻的时候哪儿都能够着,现在稍微胖了就够不着了,他费劲,所以制作了这样一个东西给杨玉环挠痒痒,说如意是这么来的。这是一种传说。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漫长的文化演变,最终如意变成了一个吉祥如意的一个象征。清宫是大量生产,至今故宫博物院还有几百柄高档的如意。清宫里的玉件我们今天如果举例是举不胜举,它最重要的有什么呢?倒不是一块专门做的玉器是由一个废料创造的一个玉器,我们来看。
这件桐荫仕女图摆件定位国宝,但它本身不是为这个图案创造的,它本身是一个废料。这样一块玉籽料,中间挖了一个玉碗,剩下的是一个空壳。
那么空壳工匠觉得扔掉了可惜,就琢磨这个空壳,然后就设计了这个桐荫仕女图。他这种慧眼识真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工艺品被乾隆发现了,乾隆觉得这个桐荫仕女图甚至比创造的玉器还重要,所以他就在上面既题诗又写序言。
我们看看乾隆的诗是怎么说的。乾隆的诗是这样说,说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廷,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乾隆认为这块玉比卞和向楚国进献的和氏璧还要重要,你看提得多高。
一块残料,如果工匠不负责任不可惜这块材料或者没有艺术灵感可能随手就丢掉了,皇上也不会怪罪什么,因为主要就是拿这块玉做碗。但是他做了这个今天说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文物,能看出我们工匠的这种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乾隆在这块玉上不仅写了诗,还写了文,他文是这样说的,他说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吴工是苏州人。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皇上写的非常庄重,写完这篇小短文最后写御识,我亲自看了。
那么桐荫仕女图的原型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原型来自于康熙时期故宫的第一个油画屏风。这个屏风今天还在故宫,有八片,上面画的油画桐荫仕女图。据专家考证,这个桐荫仕女图是中国总最早的油画了。
节目导视:一块曾经的废料却成为了今天价值连城的国宝,但更有一件在清朝天下无双的巨大玉器,因为其中耗费了无数人长达十年的时间,而成为一个千年难寻的玉器奇观。那么这样一件神秘的稀世玉器究竟是怎样一种模样呢?
马未都:乾隆宫廷中还有一件非常大的玉雕就是大禹治水图,凡是去过故宫珍宝馆的人一定要在这个前面驻足,要看中国最大的玉器。我们知道这个玉有山料有籽料,山料就在山上,这个不用说,一定从山上开采,籽料是在河床里。
那么这块取自于新疆和田的山料有多重呢?有5300多公斤,那就是说5吨多重,一个5吨的卡车勉勉强强能拉起来走。当时这块原料从山上搬到山下就用了将近三年时间,然后把它运到北京,又运到扬州。
前前后后又花了六年时间才把它完成,那么总的时间用了多长时间呢?总的时间大约用了十年,费工费力,花的那个钱就不计其数。到乾隆52年的时候,东西落成,运回北京,搁在紫禁城内。搁在紫禁城哪儿呢?搁在乐寿堂。
国家当时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做一个玉山子,表明了国力的一个强盛,表明了一个文化的强盛。那么玉山子在清代中期开始就流行了,所谓玉山子是什么呢?就是随玉的这种山形开始雕刻。有雕宗教题材的,有雕民族题材的,有雕花卉的,雕山水的雕什么都有,都是摆在桌子上一个玉山,财富体现的同时体现了一种文化。
玉山子在刚开始收藏玉的时候就是说十年前、十五年前的时候市场上非常不关注,所以很大的玉山子卖得很便宜,没人要,大家还都喜欢能随身携带的玉。
这两年开始关注了,我们看到玉山子的价钱不停在增长,表明了我们对过去一种文化的一种认知,我们的认知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步一步的更新了,我们有时候一还是可能认知比较低,随着你对玉器的了解你慢慢会提高自己的认识。知道玉器有各种各样的欣赏方式,不一定非得随身带,拿出来炫耀是你的欣赏方式,摆在自己的案头在身心疲惫的时候能够坐在这儿看到它也是一种欣赏方式。
节目导视:乾隆时期,因为皇帝对于玉器超乎寻常的痴迷,使得全国上下收藏玉器成风。而在当时也因此引来了无数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仿古和作伪。那么酷爱玉器的乾隆皇帝有没有也上过当呢?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马未都:乾隆时期有很多带有特色的玉器,比如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典型的器物叫做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的位置就是今天大约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就是这一片。当时这一个地区由莫卧儿帝国统治,所以这个玉器又叫莫卧儿玉器。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特别地薄,完全的透光。乾隆当时见到这种痕都斯坦玉非常喜欢,他从造型和工艺上都有大大地改进,所以他就成立了西蕃作,就是专门做这种我们当时看是外来文化的玉。
由于乾隆本人当时对古玉的那种超乎寻常的喜爱,所以他当时也收藏了很多古玉。这种古玉某种意义上讲连皇上也给蒙了,他买错过。而且很多玉他一开始在摆放还闹不清楚,比如我们知道琮,玉琮。琮一般的摆放都是粗的这边大头朝上,小头朝下。
他以为跟塔似的,小头朝上,大头朝下,他就那么摆着上面刻字。所以今天的人一看明显是他不知道这个东西的方向,乾隆有一次拿到一个玉杯,他认为是汉代的,但是他又认为跟汉代有点不同,他就心里犯嘀咕。
他经常一个人独自欣赏古董,这个时候他弄不清楚的时候他就得招呼人,他就把这个玉工叫姚宗仁,把玉工姚宗仁叫来了,叫到皇上跟前说咱俩得探讨探讨这个玉杯是怎么回事?姚宗仁来了以后这个事就变得简单了。
姚宗仁说,说皇上这个东西是我们祖上做的,不是汉朝的。姚家祖辈都是制玉高手,一代传一代,过去手艺是要传代的,不像今天,今天我们很多的手艺都是跟生人学的,比如你到工厂学手艺都是跟师傅学,师傅不一定是你爹。
过去不是,过去的手艺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都是这么传的。那么姚宗仁当时怎么说呢?他说一看这东西就说,说这是小人之祖所为也,世其业,故识之。他什么意思呢?他说他跟皇上说这就是小人祖上干的事,因为我们祖祖辈辈是干这个事的,所以我很容易认识。
那么这说明了一个鉴定问题。鉴定有时候你对不懂得人觉得这事怎么这么难呢,我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呢,我怎么就看不懂呢?但是有的人为什么上去一眼就定性了,第一它必须是他熟知的领域。
你比如姚宗仁他非常熟知,他跟他父亲跟他爷爷可能都学过,看了说这是我爷爷做的,这是我爹做的他很清楚,所以他非常熟知。那么作为我们一般人我们没有这个作伪的环境,那怎么办?那就要更多的熟知东西的本身,你喜欢玉器也好,你喜欢瓷器也好,你对它的前后左右历史、工艺、材质所有的东西你都熟悉了,你鉴定起来就相对变得容易。
我们生活中不仅仅是鉴定古董,任何一个事物也是这样。我们去办一个公司,去做一件事,你熟悉才能成功。
过去说不熟不做,你不熟悉很生疏的进去非常容易跌跟头。乾隆在姚宗仁身上学会了什么呢?就是说这个事不能急功近利,得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一个巨大的成本你才能仿的很像。乾隆那一天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记载了下来。
乾隆是这么说的,他说宗仁,就是姚宗仁。他说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他说什么意思呢?他说姚宗仁虽然是个玉工,常常他们两个人以艺术的事情咨询他,就是皇上以艺术的事来咨询他。
说他谈的都是一个道理,我觉得特别重要。我们有时候不能具体到一个技术问题上,技术问题是特别难解决的,如果你不是一个玉器的高手,你是制玉的高手有时候你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但是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这个本事呢?没有多少人,所以你一定要理解这个道理。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造假,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有能力造假,它造假的前提需要多大一个成本你都要想清楚。有时候你一看这个东西没有问题肯定是真的,不需要翻来覆去,为什么呢?就是以今天的成本造这个假可能连这个价钱都不够,他就不可能造假。
节目导视:清代大量玉器的制作让我们今天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这些百年之前的灵秀之物,那么马未都先生在他数十年的收藏经历中,究竟都遇到过怎样的玉器?而这背后究竟又都有过怎样恍然大悟的收藏故事呢?
马未都:乾隆对玉的态度一直影响到今天,不仅仅是影响了清朝。我们今天对玉的很多品位实际上仅仅停留在乾隆时期,我们对玉的欣赏历朝历代都有标准,但是我们今天的人基本上停留在乾隆时期,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今天所有能碰到的玉90%都是清代玉,清代离我们近,生产量极大,各种品种齐全,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能碰到的玉绝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
我们的欣赏角度、欣赏的习惯不由自主地就受到了清代的一个影响。
我在收藏中碰到过很多这种小玉件,过去特别爱买,为什么呢?便宜,价钱很低,花不了多少钱就买了,拿到手里能玩很久,也了解很多玉的知识。每次碰到的时候,每次碰到这种小玉件的时候,它首先没有资金压力。
今天可能会有资金压力了,今天小玉件已经变得非常昂贵。在我们最早喜欢的时候,那个小玉环回去可以挂成窗帘的,一堆一堆的,一毛钱一个,你挑吧,那个玉环。你想一块钱能买十个,花两块钱能回家挂窗帘了,还想挑一边大的。
我在买的这种小玉件当中有印象的很多东西,就是对我来说就是有很多东西是有很深刻的印象。比如有一个叫五子登科佩,画五个,清初的一个玉佩。呈梯形状,上面雕刻了五个童子,五子登科,就是过去不理解,一开始喜欢佩,都特别愿意喜欢正方的,异性佩不喜欢。
那么看到有一种钟形的,钟形佩,就像敲的钟似的当当响的钟。那么钟形佩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意思,买了以后人家告诉你说这叫终生有福,挂在身上终生有福他就觉得非常的吉利。
我买过的佩里面最喜欢的是一个竹节佩,中国人赋予竹子的品行是非常高尚的,清高。那么这个竹节佩背后有四个字叫“君子长佩”,这个竹节佩本身比较长。第二,它又告诉你要经常佩戴在身上,我们看一下图。这就是这个君子长佩,我在玉器的小件当中,还有一些小摆件也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我买到过这样一件玉器,我们先看图。这是一件,是两个面。这是一个大象,这是一个狮子。这是一块俏色的摆件,狮子是青色的,大象是白色的。
当时买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它跟宗教有什么关系,当时只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两个兽对摆,买回来,很便宜。买回来以后某一天读书的时候恍然大悟,宗教中的青狮白象文殊普贤,我们知道文书骑青狮,普贤骑白象。那么收藏当中有时候你要关注它表象以外的内容,青狮白象是一个表面,以外的内容,当时我也没有注意,只是事后偶然的发现就觉得乐趣无穷。
当然我们从知识层面上来看,你的知识每一次的偶然的发现可能是一个必然。但这种一层一层的发现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乐趣,如果我买之前就知道这个青狮白象跟宗教有关,文书、普贤,那可能买的时候没有那个乐趣。而是买的时候并不知道,价钱又能承受,回来又更深有一层认识,那个乐趣就是多层次的。
节目导视:在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玉器中,玉佩是被收藏家被极为追捧的玉中珍品。玉佩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着不同的样式和形制,那么清代的玉佩究竟是什么样?我们如何才能快速鉴别?马未都先生在他的玉器收藏中又有何独特的心得呢?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马未都:玉佩到了乾隆的中期的时候非常强调一种规矩的玉佩,为什么强调规矩呢?就因为玉料的来源非常大,随便切割,浪费一点不可惜,所以玉佩经常是方的或者是标准的圆的。比如我碰到过一块玉佩就是这块,上面有四个字清、慎、勤、忍。
这件玉佩是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当时我看到以后就爱不释手,然后就想参与竞争。但是没想到我身边坐着一个人比我横多了,我早就不出价了,他还在那儿拼命的举。
在七八年前就把这个玉佩举的36万,当时我就认为值3万6,他认为比我值十倍以上。那么当时我就问他,我说这个东西这么贵了你还买?他就跟我挨着坐,这个人我不认得他,我现在也说不出来他叫什么。他说这么贵了你怎么还买?他说我实在太喜欢这个上面这四个字,清、慎、勤、忍,这四个字很有意思。
我后来回去体味了一下这四个字,清是一种品位,我们今天老说清茶一杯、清风明月,它说的是一种品位。慎是说的是一种品德,谨慎。
中国古代文人之间不停地强调这个字叫慎,谨慎。比如挂一块匾叫慎独,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对你的内心如何说?还有的文人挂一块边叫慎始,所有的事情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我们一高兴就说咱们办个公司,头天晚上说,第二天就注册这个公司一定要下,一定要慎始。
第三个字是勤,勤说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品行。反事懒惰的人是一定做不成的,勤是立足之本,你做什么事情你说我就是犯懒,这个事我想得挺好,我做得时候一犯懒就不去了,那这个事你就做不成,所以勤是立足之本。
最后一个字是忍。忍是什么呢?忍这个字比较难理解。忍是一种品格,成功之本。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忍住所有的误解。所以这一块玉牌有这样四个字,它就理应值这个钱,只不过我没有这个钱买不了而已,回去我做一个新的总可以。
节目导视:在之前几讲玉器收藏节目中,我们多次提到明朝有一个叫做陆子冈的神秘制玉大师,他所制作的玉器堪称玉中精品。但是百年之后的清朝竟然也出现了许多署名子冈的玉器,这奇怪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呢?
马未都:陆子冈生前是不流行玉牌的,所以他没做过一块。那么陆子冈的名气导致清朝大量做他的牌子只是借用我们古代伟大工匠一个名字,陆子冈做过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上记载就做过玉簪,我们讲过。
那么扳指做过没做过呢?我见过,属有子冈款的扳指很多。去年的4月份,苏富比在香港拍卖了七个一组玉扳指,我们看一下。这7个玉扳指装在一个剔红的盒里,卖了多少钱呢?卖了4736万,不可想象。
扳指是干吗的?射箭用的。清代为什么流行扳指呢?是因为习武不能忘记祖宗,康雍乾三朝皇帝对这个事非常重视,每年要秋狝,打猎。我们怎么拿下的江山呢?是靠武力。所以清朝历代的皇帝都这个扳指感兴趣,在手上第一是提醒自己不忘我们怎么拿下江山。
但问题是后代扳指演变了,到了乾隆以后当国力衰竭的时候,扳指逐渐变成了一个什么呢?变成了一个跟戒指一样的东西,变成了一个炫耀。为什么到晚清的时候开始做翡翠扳指呢?翡翠料贵,做翡翠扳指。
嘉庆四年,皇上下旨和田等地停止进贡玉料,嘉庆四年是1799年,我们一直说18世纪长达一百年的中国的盛世到此也算一个标志就结束了。直到清朝覆灭,新疆的玉料就再也没有进过紫禁城。
节目导视:曾经源源不断不远千里运进京城的玉石,随着大清王朝的日渐衰落也已经变得非常稀有了。但是我们看到此后的慈禧太后仍旧在她的宫廷中打造了许多不同于往日的玉器。那么慈禧太后究竟嗜好怎样的玉器呢?而这些特别的玉器究竟又特别在哪里呢?
马未都:清末的时候,宫廷里兴起什么样的玉器呢?翡翠。慈禧太后喜欢这个绿的玉器,她不喜欢这个白的。我们知道最著名的翡翠的摆件就是翡翠白菜,现在在台北故宫。据说去台北故宫的人一进屋就说翡翠白菜呢,翡翠买菜呢?一定要看到这件东西。
那么慈禧太后个人的喜好影响到民间,翡翠在乾隆以前在宫廷是不受重视的。到了清末,由于西太后个人的影响力导致民间开始追逐翡翠。关于这颗翡翠白菜这个来历有很多种说法?第一个说法就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的一个陪嫁。
第二个说法说不是她的陪嫁,就是咱们西太后的心爱之物,天天摆在跟前看,这棵白菜不能吃,但是能看,好看。中国的古代玉器我们已经讲了七讲了,比较笼统地从新石器玉器经商周、汉唐、宋明一直讲到清。
那么我们从工艺角度上讲,到了清朝的乾隆就达到了一个最高峰,它的工巧工艺上的难度,我们今天有很多工艺还不能达到,就是他们怎么去做的。繁缛是一个问题,比如说这个玉器做的很麻烦,需要很大的工夫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东西你看的简单,但是我们做不出来。比如活环,我们今天可以做。还有很多技巧,你把一个玉石把它雕成活环一溜,你今天想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当时的玉工可以完成。
8000年来,中国玉器的发展到乾隆时期可以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那么从新石器时代这个原始质朴的玉器,一直到乾隆时期登峰造极难度极大的这个玉器之作,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从装饰早期的玉器就是装饰,很简单。
一个玉石砸一个孔挂在身上就是装饰。后来带有宗教色彩,由宗教演变为道德,我们说玉有五德吗。那么最终它走下神坛,变成了民间的一个工艺品,一个精神的寄托。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国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一个文化,反映了社会形态对我们具体到玉器上的一个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玉器发展的一个过程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还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障碍或者说技术上的一点麻烦。我们下一讲就从技术讲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