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也频的儿子 胡也频《欲雨的天色》赏析
这是一首象征诗。中国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曾说:“诗之需要‘image’(形象、象征)犹人身之需要血液。”在这首诗里,胡也频特别注意诗歌意象象征性的美学表达,把苦闷的心情化作可视可感的意象——“欲雨的天色”。它十分形象准确地象征了当时追求革命的新青年的苦闷彷徨,贴切地表达了他们压抑、迷茫而又渴望新的暴雨来临的复杂心态,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冲破内心困境的渴望。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统一战线出现分化,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历史的天空被重重阴霾笼罩着。其时,革命遭到疯狂的镇压,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理想随之幻灭。在这种形势下,二十六岁的胡也频提笔写下了《欲雨的天色》这首诗。
将黑暗的政治氛围形象化表现,是这首诗的基本特色,象征和暗示在诗中运用得巧妙自然。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太阳出山的时候”,天空却被乌云笼罩着,使“地上的树林”漆黑一片。
第二节,诗人把视线移向远景,朦胧、烦闷的心绪占据了他的心。第三节,由外部的视觉过渡到内心感觉的抒写——“气压低低的”所造成的窒息感。化用“杞人忧天”的成语,表达了大革命失败后的愤懑和悲怆。“必忧天之将崩”,把内心的沉哀化为喻象,写得极为沉痛、忧愁。第四节中写下雨前连乌鸦和孤雁都敛息了翅膀归巢,渲染了当时“万户萧疏”的死寂气氛,也照应了上一节天之将坠的惨烈感。
虽然诗中“到处是一重阴郁”,但却潜藏着一种打破死寂的希望。作者没有因不满现实而消极颓废,也不像一些象征派诗人那样在梦幻迷离中自我沉醉。他将诗的触角探入时代深处,并力图寻到光明。“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胡也频的进步性正体现于此。于是在最后一节,他明确地点明题旨,“又如新时代的青年之苦闷”,简单而直白地释放出了那积蓄已久的巨大的情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