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玄讲国学:《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2)
周易玄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株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参天大树,种子是《易经》。他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说唯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经典是《圣经》,那么,唯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就是《易经》。而《圣经》是信仰之学,《易经》则是智慧之学。从《易经》开始生根发芽,树干就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从三个方面来成就一个人,儒家让人有责任有担当,让我们提得起;道家让人超脱超然,让我们放得下;佛家让人破除执着,不被假象所迷惑,让我们看得开。树皮就是中医,保护这株树木不受伤害,生命得以延续,犹如中医几千年来救死扶伤的精神。树枝是诸子百家思想。花丫果叶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易经》是揭示天道的,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去研究天道变化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调节与指导自身的状态与生活,所以从“天文”进而发生了人文的关怀,于是,人就要遵循天道,甚至要向天学习。人能向天学习,就是把自我放大为天一般大的格局。这就是司马迁所言的“究天人之际”,成天人之人。
向天学习,又叫做法象天地。《黄帝内经》里叫做“法于阴阳,合于数术”;老子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师法自然,就是向天地自然之道学习。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具备着“法”与“道”的追求:
譬如,练字叫书法,舞剑叫剑法,弹琴有指法,用兵有兵法,这些是法天地自然之势;
又如,下棋有棋道,燃香有香道,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切的行为来悟道、修道、证道。
这就是孔子所讲过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立志要求道。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永恒追求与最高行为准则。它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有最远大的抱负与追求。任何远大的抱负与追求,都不如求道,因为道是最为究竟彻底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都是艺,游于艺,就是通过对艺术的熏陶来达到对道的参悟,重点在一个“游”字上,说明不是以它为终极目标来追求,只是一种求道的手段。
立志与发愿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奥妙,儒家叫做立志,佛家叫做发愿。让人立远大的志向,就不会被无聊的事情所牵绊,不会虚耗光阴,就能朝着这个远大的目标,步步前进。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取法乎上,而得乎其中;取法乎中,而得乎其下。”这就是中国文化,要打开人的格局,让人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成为大格局的人!
俗一点说,什么是大格局的人呢?就是心胸大的人,叫做大人;心胸小的人,叫做小人。
小人在古代并非骂人的话,只是相对中性意义的一种形容。每一个大人都是从小人成长起来的。当小人成长为大人以后,回头看从前就会生出怜悯之心。当看到别人还是跟自己从前很像的时候,就想去帮助他成长为同自己一样的人。这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之心,儒家讲的仁者之心,这也正是传统文化中己达而达人的理念。
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与高度了,要让别人也达到这样的境界与高度。这个“达”字,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物质层面的发达。
所以,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人文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就离不开每一个人,最终落实在一个“我”字上。
自我、本我、超我
物质的发达,刺激着欲望的膨胀。被欲望所牵引,从而迷失了自我。如何从迷失中找到自我,这就是初步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文化,就是要让人突破自我,回归本我,成就超我。西方的弗洛伊德讲的自我,就是中国文化里的“我执”,“自是”、“自见”、“自伐”等;而他所讲的超我,就是中国文化里的“忘我”、“无我”。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句话的意思,周易玄说,就是要做到忘我与无我。忘我就是投入,就是尽忠;饶恕就是宽容,去除了“自是”、“自见”、“自伐”乃至“我执”,就是无我。只有真正做到无我,才能真正做到宽容。
所以,周易玄认为,“自我”是小我,“超我”是大我。小我是小格局,大我是大格局。成为一个大我,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实现的个人价值同时也越大。
拥有了大我的人,就没有了小我。儒家叫“民胞物与之量”,佛家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个人,只有拥有大我,才能成就大业。而一个人也只有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成为一个大我的人,才会成就大我。
周易玄很信奉北宋大儒张载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把这句话称为应该作为中国人的“四为精神”。这“四为”当中,没有一个是为自己。为天地、为生民、为往圣、为万世,其实都是为公。为公,就是成就大我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所以《大学》才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当你为公的时候,就离大道不远了!
读者听课时所做的读书笔记
听众反映
周易玄的解读让所有听众都耳目一新,让人感到振聋发聩。他不光从传统典籍中旁征博引,还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揭示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妙语连珠,使得台下掌声不断。几乎所有在场的听众,都一直在做着笔记。
周易玄的讲座并没有准备课件,几个小时的演讲,信手拈来,任意挥洒,显示出他非同一般的博闻强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不断地引用经典?他回答说:“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同样问过孟子,因为孟子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总是引经据典。这并不是他要掉书袋子,也不是卖弄学识。古人有句话:‘君子取四重。重言,重行,重好,重貌’。什么意思呢,‘言重则有据,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君子不重则不威’。言重则有据,是指说话要有依据,引经据典就是一种方法,说明并不是信口开河的。”
台下坐着自治区政府参事、自治区十届政协常委吴文贾先生。吴文贾先生说:“我是周易玄老师《国学旨归》的读者,并深深为他的学识所折服。我是五零后的人,对传统文化也有所涉猎,对事物并不盲从,他的书籍给我的启发很大。”
广西电视台副台长凌红女士在讲座结束后,还上台发表了一段感言。她说:“周老师的讲座真的太好了,我很受益。希望将来他能多到广西讲学,让更多的人受益。”
赵桂莲女士是南宁一家形象美学设计公司的董事长,她在听课时做了整整四页密集的笔记。她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周易玄老师讲课,每一次听周老师的讲座,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她说,周易玄把有修为的人,分成四个阶段。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神,神而不可知之之谓圣”。周易玄说,有修为的人被分成“大美神圣”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美人,第二个阶段是大人,第三个阶段是神人,第四个阶段是圣人。
充实是指内心的充实,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内心充实,就不会虚浮,也就不会浮躁。充实与空虚相对,内心空虚的人,就拼命攫取名利来填充,结果烦恼重重,同时也极为浮躁。那么内心是如何充实起来的呢?周易玄认为,就是“养浩然之气”,通过阅读经典、通过多做善事来充实内心。
美人的阶段产生了气质,大人的阶段产生了气场,神人的阶段产生了气势,圣人的阶段则形成了气象。这种气象,就是“大象无形”的表现。
赵桂莲女士说,她做了很多年的形象美学设计,原来“美人”在传统中是这样的定义。让她很受益。
中厚教育集团董事长董宪兵先生说,“‘中厚’一词,我们在周易玄老师那里获得了很好的诠释——中厚,就是指大中至正,厚德载物!”
因为来听讲的企业家很多,周易玄在讲座中提出,希望广大的企业家们能够多做公益事业,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格局。他送了四句话给企业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