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杀害 杨开慧被杀害 毛主席如何评价她?(解读)
1913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从欧洲留学归国,受聘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此时,年仅12岁的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期间,毛泽东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
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经常去杨昌济家里聚会。时间一长,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杨昌济称赞毛泽东,便视毛泽东为兄长。毛泽东则像兄长一样照顾比自己小8岁的师妹杨开慧。
杨昌济回国5年后,由于出色的水平,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随即,举家迁往北京。时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租界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
由于没有积蓄,杨昌济经过关系,给毛泽东推荐了一份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的工作,每月工资为8块大洋。毛泽东虽然是暂住杨家,小师妹杨开慧和他接触的机会却多了,他的言谈举止,特别是他那忧国忧民、雄心救国的宏图壮志,使杨开慧深感他是个不平凡的男子,他有着非凡的才干和令人着迷的魅力。渐渐地毛泽东与杨开慧开始相爱了。
但是,由于杨昌济染病,1920年初去世了,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帮助料理后事,父亲病逝后杨开慧跟随母亲、哥哥回湖南。
至于这段恋情,杨开慧的嫂子李一纯曾回忆说,杨开慧看到毛泽东的许多信“表示他的爱意”,才表示同意。1920年两人返湘后,毛泽东对杨开慧仍一往情深。不过,“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也是长沙城内别的才女追求的对象,杨开慧非常不安。李一纯直接去向毛泽东挑明杨开慧的心思。毛泽东则说明心爱的人只有“霞妹”。
据说,杨开慧随即收到毛泽东一首抒情的《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就这样,1920年冬,二人终于结了婚。
婚后,由于毛泽东忙于革命事业,这对革命伴侣聚少离多。1927年夏,八七会议后秘密潜回湖南的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多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但谁,也没有想到,此次话别,竟成夫妻之间的两界永别!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抓捕。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同年11月14日,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牺牲前杨开慧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不久,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痛彻心肝,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杨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算是,毛泽东最早对亡妻的评价。1957年5月11日,在毛泽东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毛泽东用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来凭吊亡妻。之所以这么说,这句里的“骄杨”便是指的是杨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