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植和曾国藩 毛泽东和蒋介石何以佩服曾国藩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领袖之才,又是政治宿敌,无论是重庆谈判的当面智斗,还是几十年的战场较量,一生针锋相对,难以寻找到他们两人的共同之处。他们唯一相同的,是都佩服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对国人的影响不仅仅没有消退反而与日俱增。有一种观点说:如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准确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和历史影响。
毛泽东年轻时,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毛泽东很欣赏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建立红军之初便根据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一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足为吾人之师资”。他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两位领袖之所以对曾国藩顶礼膜拜,除了曾国藩的学问之外,更在于他超凡绝伦的人生经历。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并不聪慧,但是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他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
毛和蒋两位领袖不仅仅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亦都是杰出的文学家。而在文学方面,曾国藩的高深造诣,毫无疑问也让两位从内心钦佩。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不独毛和蒋两位领袖佩服曾国藩,梁启超对于曾国藩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