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震将军进疆的4位老军人如何面对进退去留
原标题:跟王震将军进疆的4位老军人如何面对进退去留
1949年10月,王震将军带领数十万官兵奔赴新疆,为新疆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前不久,记者采访了曾经跟随王震将军进疆的4位老军人,请看他们当年面对进退去留的故事——
一切听从党安排
■王小文 乃学彪 本报记者 卜金宝
照片合成:姚一愿
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人物小传:袁国祥,甘肃张掖人。1932年出生,1949年9月入伍,曾任南疆军区政治部干事、秘书处处长,阿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南疆军区纪委专职副书记等职。1993年离休,出版著作24本,作巡回报告近百场,被原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表彰为“先进离休干部”,荣获胜利功勋荣誉章。
袁国祥一入伍便跟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他用回忆录真实记录了亲身经历的祖国边陲和西北军营的历史变迁。记者有幸聆听袁老讲述了王震将军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3年,新疆军区部队整编,当时驻扎在新疆的四师和五师只能保留一个。五师是从井冈山走出来、有着南泥湾大生产光荣传统、曾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检阅的部队;四师的前身是在山西发展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大家都认为王震将军会建议保留五师、裁撤四师。结果,大家都没想到,王震将军建议保留以四师机关为主的一个师,把他的老部队——原359旅为主的五师改编成农一师,集体脱下军装搞生产。
后来,我曾拜访时任四师师长的吴子杰。老将军说五师的前身是359旅,他们四师的同志都认为会保留五师,做好了集体脱军装的思想准备。但没想到王震将军的决定恰恰相反,他把自己亲自从井冈山带出发展壮大起来的部队撤编了。王震将军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再说了,359旅有开辟南泥湾的实践经验,搞垦荒生产,开发塔里木沙漠,也算是轻车熟路。这一留一撤,表现的是高风亮节,是政治觉悟,是将军的家国情怀。
当时,很多打过仗的年轻人也被改到了生产部队,要脱下军装,他们心里还是很痛苦的。但大家常说的就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一切行动听指挥,既然组织决定了,那就坚决服从。
当年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同志脱了军装了,组织上需要时,一声令下,又给召回来了。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军委决定从全国各军区向新疆调一批打过仗的干部,驻守在青海、甘肃、浙江、福建等地的部队在一夜间接到了调防命令,大家二话不说,便立即向新疆出发。这些来自天南海北操着不同口音的指战员,从原驻防地来到新疆,一下火车就骑上骆驼、背上铁锅去了边防站。那时的边防站,其实就是一个山头或是一片荒漠,没有房子没有人烟,大家是白手起家,自己盖房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祖国要我守边卡,石头缝里把根扎”,官兵们就是在石头缝里扎下根来,盖起哨卡,建起边防站。
我通过很多老战友了解到,那些从359旅出去的老同志,全国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中央各部委都有,不少人干到了将军或副部级以上,而进军新疆的这一批老干部,很多人都还达不到这个级别,但大家从无怨言:革命嘛,是为了贡献,不是为了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