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豫剧 豫剧马派创始人马金凤畅谈她的艺术之路
4月22日晚,豫剧马派创始人——87岁的马金凤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向观众讲述她的艺术之路。
名字的故事:沧桑、泪痕与感恩
马金凤的故事是从她名字开始的。马金凤原名崔金妮。“从崔金妮到马金凤,这个故事可长了。”
马金凤出生在穷人家庭,为讨吉利,家里给她取名叫金妮。崔金妮六岁开始随父亲学唱河北梆子,由于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但是由于家里穷,奶奶无钱治病,父亲仅用30块钱就把金妮卖掉。此后,又以80块钱转卖给开封一家姓孔的戏院老板。老板看她没有嗓子,但会武功,就以130块钱把她转卖给了开封卢殿光的戏班,改名为卢金凤。等到金妮母亲想把她赎回时,卢殿光开口就要300块大洋。这时,一位姓马的好心人出钱帮母亲赎回了金妮。为报答好心人的恩惠,母亲就把金妮改姓马。马金凤说:“从旧社会到现在,这个姓名我没改。”
正如主持人朱军所说:“一个名字,既有岁月的沧桑、泪痕,同时又有一颗感恩的心。”
嗓子的故事:母爱、武器与励志
如今年近九旬的马金凤,其清脆明亮的唱腔韵味和演出风采仍不减当年,这都得益于她有一副金嗓子。然而,马金凤告诉观众,她的金嗓子决非天赋,而是从痛苦的煎熬中得来的,是母亲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
马金凤从小练功练得好,但没嗓子,演戏只能当配角,是母亲把她带到兰考县学戏,但没嗓子能干什么?!母亲就叫她喊嗓子。老师交代喊嗓子要不见太阳,这就要早起晚睡。另外,喊嗓子还要靠山靠水,靠山有回声,靠水有水音。兰考县一片风沙盐碱地,没山没水怎么办?那时金凤的父亲已经过世,母亲就在父亲的坟前放了一个破瓦罐子,灌上水,让金凤每天跪在那儿对着水罐喊嗓子,下雨下雪就跪在泥里、雪里。日子长了,她的前额竟被水罐边沿磨破了皮,形成一道深深的疤痕。而金凤的母亲一边陪着她喊嗓子,一边用砖头为金凤父亲垒坟。三年以后,金凤的嗓子喊出来了,父亲的坟地也垒得像屋子那么大了。
“因为我喊嗓子,俺妈三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俺妈就用破棉袄裹着我,搂着我睡在草窝里,就怕睡过了头。整整陪了我三年。我能唱到今天80多岁了,嗓子还能演出,是俺妈用心血、用汗水、用生命换来了我的金嗓子。”这让马金凤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不但烟酒与她无缘,就连稍带刺激的食品,她也不会用,甚至水果也不吃,因为怕凉着嗓子,而她保护嗓子的独门偏方就是每天喝甜面汤。
马金凤练嗓子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天赋不足而后天苦练成功的经典故事。
“帅旦”的故事:传承、融汇与独创
在《艺术人生》节目中,马金凤还向观众讲述了她创立马派艺术和帅旦行当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现在我们看到的《穆桂英挂帅》这部戏,是最能代表马派唱腔的,而这部戏是马金凤从河南梆子传统戏《老征东》改编而来。最初整理是在1953年,当时马金凤带领洛阳豫剧团到上海演出,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很喜欢这出戏,“那时候用的老本子,四五个小时都唱不到头,以后就叫改这个戏”,当时和马金凤同台演出的还有盖叫天,马金凤就“学盖叫天的京剧动作,看人家的表情,学人家京剧舞台上的气派。”梅兰芳先生恰巧也在上海,连续看了三场《穆桂英挂帅》,看了以后对马金凤表示赞赏,不仅对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从化妆、行头、服装等从头到尾点评了一遍,还悉心指导《穆桂英挂帅》的剧本修改。根据梅先生的指导,马金凤对《穆桂英挂帅》做了认真修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京剧的神韵。
随着《穆桂英挂帅》的成功改编,豫剧马派就这样诞生了,马金凤还创立了中国戏剧的一个新行当“帅旦”。1956 年,《穆桂英挂帅》在京演出引起轰动,文艺界召开座谈会,有人问:你说她是啥旦呢?小旦太小,刀马旦太年轻,老旦又不老。马金凤想了想,“按梅先生的教导,必须和穆桂英的出身结合起来。50多岁挂帅,就叫帅旦吧,”就这样冒了句,就成了“帅旦”这个新行当。
“帅旦”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是马金凤多年艺术实践的结果,经历了多年的铺垫。马金凤扮演的穆桂英,溶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的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的需要的‘帅旦’,成功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谈到对豫剧事业,对马派唱腔的理想时,马金凤表示,她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她继承了老师这么多传统的好东西,她还想再看一看下一代的发展。她想在全国喜欢豫剧的地方,办一个戏校,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只要你喜欢豫剧就可以报名,她想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教给下一代,让他们发展、继承。
治病的故事:舞台、观众与长寿
对于一位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节目从头到尾都在询问、思索和领悟,马金凤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从艺81年到现在,有人初步算了一下,马金凤大概演出了2万多场,而且她至今耳不聋,眼不花,中气十足,那她的秘诀和动力源泉到底是什么呢?
在河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害病。马金凤认为这实际上是戏迷对她亲热的表现,也是对她的爱戴,她很重视这句话,“这说明观众希望我继续唱好戏,需要我的艺术。”
马金凤给观众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她在巩县演出时,一位老太太坐在最前边的一台架子车上,“她开始是躺着看,我唱着唱着,她一会儿就坐起来了,一会儿又要吃东西了。”原来,这位老太太是老病号,眼看身体不行了,就想在死之前一定要看马金凤唱戏。“戏演完了,老太太还非得要看看我,摸摸我。我就走下舞台,和她说会话。”老太太回去以后病就好了。这证明了艺术的感染力,也证明了艺术受到人们的喜欢。
马金凤认为自己现在身体好,是观众们对她的鼓励。“我希望不离开舞台,我能唱就唱,不能唱我就教,我一定把戏演好,让大家看。”
艺术与生命的奇迹也在马金凤身上上演。2007年,马金凤得了一场大病,病迷糊了,什么都不知道了,甚至连儿子也不认识了,怪的就是没忘记戏词,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错。就是靠着这种奇特的生命力,马金凤最终战胜了死神,得以重返舞台。马金凤说:“这个戏就是治病,唱戏就是治病。舞台就是我的生命。”
马金凤至今仍保持着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演出前提前4个小时化妆,穿好戏装后就一直站着候场。而她演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农村和基层。心中时刻想着观众,为艺术魂牵梦萦,为演戏勤学苦练,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这就是马金凤保持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