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2017-07-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胡风问题,几十年来一直牵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胡风在1930年代就投身左翼文艺运动,信奉马克思主义.1949年后 ,他对革命文学依旧关注且充满热情,为了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建设,写出了三十万言的意见书.由于胡风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当时的文艺理论基调,胡风及其支持者和以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升级为政治批判.20世纪80年代,胡风问题经历了三次平反:1980年撤销"反革命集团"案;1986年胡风逝世后,通过对死者的评价撤销了强加于胡风的不实之词;1988年6月,宣布胡风的文艺观属于学术问题,撤销个

胡风问题,几十年来一直牵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胡风在1930年代就投身左翼文艺运动,信奉马克思主义。1949年后 ,他对革命文学依旧关注且充满热情,为了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建设,写出了三十万言的意见书。

由于胡风文艺理论被认为偏离当时的文艺理论基调,胡风及其支持者和以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升级为政治批判。20世纪80年代,胡风问题经历了三次平反:1980年撤销“反革命集团”案;1986年胡风逝世后,通过对死者的评价撤销了强加于胡风的不实之词;1988年6月,宣布胡风的文艺观属于学术问题,撤销个人主义、唯心主义等罪名。

本书作者历20年之功,采访了胡风集团的众多当事人:路翎、鲁藜、曾卓、罗洛、梅志、王戎、耿庸、贾植芳、何满子、绿原等等,以史实为依托,并根据不断发现的史料,对引文、特别是上层往来批示与通信作了适当调整,以期更为准确地勾画历史原貌。

作者简介/《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编辑

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

主要作品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恩怨沧桑——— 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和老人聊天》、《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散文家”奖项。

书籍目录(节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编辑

第一章 怀仁堂里的胡风1 第二章 阿垅受挫23 第三章 胡风、何其芳重开笔战38 第四章 风起风落几度凉秋50 第五章 舒芜反戈一击70 第六章 三十万言上书中央94 第七章 “我们必须战斗”112 第八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32 第九章 在被捕的日子里157 第十章 风暴袭来之后182 第十一章 1957年 一个怪圈207 第十二章 狱中229 第十三章 受难的妻子们248 第十四章 受株连的人们261 第十五章 十年“文革” 又一个怪圈276 第十六章 劫后重逢297 第十七章 一段历史的终结316 尾声     三年之后337

文摘/《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编辑

胡风

自从开过“胡风文艺理论讨论会”后,胡风虽然给中央写了信,但仍无结果。1953年春天,林默涵、何其芳的两篇文章,在《文艺报》第2、第3期上相继发表,过后,又无新的动静。胡风不想再公开纠缠于对己不利的争论,早就停止了发表理论文章,而是集中创作一些报告文学。

在1953年5月,他前往东北慰问被遣返的志愿军伤病员,写了报告文学《肉体残废了,心没有残废 》。心似乎安静一些。寻找新居的奔忙,同样分散了精神上的焦虑。

新居终于安顿好了。胡风回到上海,接全家北上。离沪前,他结束了希望社的工作,将存款分摊给各位作者作为版税,余款3万元用“钟洪”的名义移交给由海燕书店改组成的新文艺出版社,作为归还当年重庆时周恩来资助《希望》创刊时给的保证金。

就要离开上海了,小酒店变得更吸引胡风了。每当在上海时,朋友们常爱聚在一起,酒助话兴,无所不谈,或笑,或怒,或骂,或悲,酒引出一切,酒又消融一切。贾植芳现在已经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他是在1952年高校调整时,由震旦大学转到复旦大学的。

此时,他任中文系教授兼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贾植芳嗜好没别的,只有烟和酒,胡风此时的愿望也没有别的,就是和朋友们把心里的话说个够。和胡风比起来,贾植芳虽然年轻许多,却在政治漩涡里滚打过多次,因而,倒没有胡风那种政治上的天真和幼稚。

贾植芳回忆,他不止一次对胡风说:“我说老胡,我们和鲁迅不同,鲁迅懂得中国的历史,我们却不懂。” 贾植芳的话中隐含着极为复杂的内容,胡风虽说没有完全领语,但多少触动了他的心。

贾植芳建议胡风不如静下心来写一本鲁迅回忆录,另外搞点翻译,譬如可以译《天方夜谭》。 “你不再去和别人争什么,你争得赢吗?”话的确打动了胡风,他稍稍感觉到自己太累太紧张了,该躲进一个更小的、与纠纷无关的世界里,干一些踏踏实实又平稳的工作。

他接受贾植芳的建议,答应到北京后开始翻译《天方夜谭》。小酒店的交谈,只能算一段小小的插曲。胡风全家离开了上海,真带上了一套《天方夜谭》的日文本。这是贾植芳从一位朋友手中借来的。上海的朋友们目送列车徐徐驶出车站,列车前方,是谁也无法得知的未来。(——第六章 三十万言上书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