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从太原调往山东 造城市长耿彦波重回太原:三年完成大太原改造
太原是中部一座尚未崛起的城市,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愚形与产业结构困局,使得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颇多阻塞。有“造城市长”之称的耿彦波重回太原,开始大刀阔斧地重塑这座城市的形象
“府东街封了,府西街封了,并州路封了,长治路封了,南中环封了,许坦西街封了,南内环西封了,太茅路封了,坞城路封了,还有哪封了?”
以上所列举的,全部是太原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
太原人的回答是“……开车的疯了,坐车的疯了,打车的疯了,还有谁疯了?……太原人疯了。”
今年春节一过,太原市就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被开肠剖肚。网络上流传一时的段子,足以吐槽出太原市民的心声。
进入七月,山西省雨水频频,积水、泥泞、湿滑……连日的降雨使太原市区内的很多道路修建工程进度受到了影响。住在南中环桥打通项目工程附近的吴家堡居民不由担心了起来,横跨新晋祠路的西侧引桥还能按时修建完成吗?
不仅居民担心,新任市长耿彦波更为担忧。降雨不仅会使工程进度遭受影响,也很容易发生城市内涝。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北侧的新建路70号市城乡规划局五层的会议室内,工作人员拿着各种规划建设图纸不断地进出,电话响声也不绝于耳……进入雨季后,耿彦波召集的调度会就经常会在这里进行。宽大的会议桌一侧,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在市长周围聆听调度安排,他不断要求相关人员打电话给各大施工工地,询问情况。
与此同时,《小康》记者看到,一幅太原市城市规划全景图在桌上迅速铺开,各种量尺和规划用笔在上面进行各种标记和圈画……
简单地将太原正在进行的工作描述为修路,拆迁,显然低估了这座城市主政者的雄心。这是一座即将发生剧烈变化的城市。
中部“弃子”
太原现在很尴尬。
这座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过往2500多年的历史中,有太多辉煌可以书写。但在今日中国发展语境下,审视这座城市过往十年的发展史,会发现太原是一个吃力的追赶者。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处于二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中间,一直在艰难寻找自己的定位,却很难摆脱因袭的重负,现实的困扰。
在过去十年间,国内的城市经历了近乎疯狂的高速发展期,每一座城市都在不停地变高,变大,到处是高楼林立。太原这座典型的内陆城市,在这个高速发展期里保持了几乎同样的速度。数据显示,2002年,太原市GDP为432.89亿元,到2012年,此数字达到2311.43亿元,相比于十年前,增加1878.54亿元,年均增加187.85亿元。
这样的成绩放在自身相当了得,但是纵观周边则差距立现。
不用与国内其他城市比,仅仅在中部六省中,十年前的太原,尚能稍稍领先于安徽省会合肥。而十年之后,太原的GDP已经与合肥拉开了一半的差距。以2011年核准的统计数据为例,中部六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080.1亿元、3636.6亿元、2688.9亿元、4979.8亿元、6762.2亿元和5619.3亿元。显然,太原较南昌还有600亿元的差距。
与数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太原市原统计局局长温国强,现在太原市政府下属的经济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最近受太原市领导的委托,正在研究起草一份“一流省会城市指标体系监测表”。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省会城市所辖县区数及土地面积增减变动情况”的研究图表。
图表显示,1985年以来,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所辖县区增加以及土地面积扩大的有12个市,分别为石家庄、南宁、银川、济南、呼和浩特、沈阳、乌鲁木齐、贵阳等市。但是与以上多个省会级城市不断扩大区域面积的做法相比,太原的地域面积并没有进行增加,但县区数量却增加。“县区市的不断撤并设立,也分散了太原城区的发展空间。”温国强认为。
如果再从“跳出太原看太原”的视角看待,城市承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发展滞后等问题相当突出,太原在全国和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下降、在山西省的首位度下降、各项发展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曾经有人一度担心太原会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2006年之前,山西省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是自嘲在国家战略中既没被划进西部,也靠不上东部。但是在中部六省联合抱团,促使国家出台“中部崛起”战略5年之后,中部各省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纷纷调整自身定位,争夺中部开发的“中心”与“领袖”地位。
西安、成都、重庆联手打造“西三角”,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联合提出“中三角”,郑州牵手洛阳,着墨“中原经济圈”,只有太原,东西不靠,再度面临“不东不西”的区域困境。
在这样的区位困局中,有着超过2500多年历史负重的城市,该如何发展前行?这是太原市、甚至是山西省新一届主政者都在思考、决策的重大问题。
造“核”太原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标语在有着“第二长安街之称”的迎泽大街上矗立着。
三年前,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让人们对这个能源资源大省的重塑充满想象。而太原市作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其转型之路对于山西省具有样本意义。
如果把重工业与煤化工当作太原的历史发展符号,那么此前几十年它犹如一枚高速旋转的硬币,不断向世人展现其两面性。现如今的太原往哪转?怎样转?如何让区域竞争力强与生态环境优美成为这枚硬币新的两面,旋转出附有节奏但不失优美的曲线,太原正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形态发展逻辑。
唯有回到自身,做大内核,山西才能摆脱区位劣势,走出一条内陆城市的发展新路。2009年出台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将太原市定位为:山西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大太原都市圈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前台。
在山西省的总体规划中,总体战略格局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晋中同城化为重点,以阳泉、忻州、吕梁为支撑。此外,在晋北、晋南、晋东南将发展三大城镇群,从而形成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大城市体系。
“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加班两小时。”这一制度2011年年初在太原市各级机关内全面展开。同年8月召开的太原市第十届党代会上,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市委书记陈川平也重申了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将作为该市“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目的就是要“重振雄风追回本属于太原的荣誉”。
“的确,太原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横向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太原市多位受访的官员对《小康》记者坦言。他们总结主要原因在于,市级财力不够导致城建规模上不去、城中村改造速度慢、城区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导致中心区人口承载与交通拥堵等问题。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太原被国家确定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钢铁等一大批能源重化工企业集聚,而在随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积必定受限,企业与城市相互制约,形成了“工业围城”的现象,很大程度影响了城市格局的发展。
此外太原市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受地缘限制,太原在省内的辐射带动作用受限制。无疑通过外部“扩容”提高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再通过城市内部规划的改进,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激发竞争力将为其在中部城市群中突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太原城都市圈在全国的交通地理位置来看,它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又处于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既要避免“小马拉大车”的吃力,又能形成使太原转变成为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效应,城市间的“抱团取暖”已经成为太原全面转型的大战略。
如何冲出困境,作为“核心”的太原转型的意义非凡。
纠错市长
大太原有蓝图可期,但现实中太原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鬼拦路”,山西省住建厅总规划师翟顺河曾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太原市十字路口常见的高楼对峙,他说这种设计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太原市总体布局的弊病,在民国时期就已种下根源。规划界批判最多的就是太原三大工业区的布局,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又将原本属于乡村的地方包围了进来,形成了200多个城中村,这座城市的形状变得越加愚形。
太原新任市长耿彦波有一个观点,拆迁是为了纠正错误,规划才是城市的财富。他在国外看到巴黎等地方仍在用300百年前的规划,深受震撼。
耿彦波心中有一个标杆——50年代的太原市长岳维藩。这位官员现在鲜为人知,但在当初规划修建迎泽大街时候,正是这位市长坚持要修到七十米宽,这个宽度当时仅次于北京的长安街。不仅如此,除了中间红线外,当时还规定迎泽大街两旁所有的高层建筑必须后退30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正是这条街令太原市在北方城市群中独领风骚,远远超过了相邻省会城市郑州、西安、石家庄。
“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岳维藩的这句话,也成了耿彦波改造太原时的动力所在。
2006年,耿彦波从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任上调任太原市副市长。
他后来回忆说:“我6月底到了太原,对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没有规划是不敢动起来的,动起来怕犯错误,2006年天天干活到晚上两三点,天天做规划。”
2007年最终被确定为太原的城市建设年。
太原采用了“大推进战略”,同时开工五条主动脉。当时的城建投入达到了70多亿元。
拆迁刚一开始,骂声铺天盖地。耿彦波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对外界“为什么不是一条一条渐进?”的疑问,站在决策参与和制定的角度,耿彦波在采访中答疑解惑:修路施工的周期一般是4至5个月,像太原市的气候,每年有效的施工期仅限于4月到9月,如果这些主干道逐一改造,进度太慢,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道路交通需要。
在2007年里,太原新增城市道路桥梁181公里,超过“十五”建设的总和;城建投资完成137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投入的总和。耿彦波的“经营城市”的思路得以验证,以太原市的城市主干道之一龙城大街为例,修路前每亩地价为50万元,路通后升值到200万,足足增长了4倍。
这一年,《小康》杂志以“耿彦波:下一个仇和”为题对太原的城改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2008年,耿彦波出任大同市长,他在大同整整干了五年,在那里重新修复一个古城,创建了一个新城。
五年之后,耿彦波再度归来。
重回太原时,他55岁,时常感慨时不我待。上任伊始,他就直接前往太原各个工地考察,而太原市规划局也成为他最常出现的地方。当地媒体注意到,在从代市长转为市长的64天中,他已经开始不断地发号施令,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没有停顿就开始了太原的规划、拆迁、城建工作,就好像他从未离开这座城市一样。
对大多数官员来说,在地方人代会开始之前,总会选择稳妥过关,以求选举票数。但耿彦波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他对是否掉票并不在意,之前骂过他的人还会有,但是他现在唯一的使命是尽快把这些工程干起来。
2013年,太原市再度重启城市改造建设,本文开头提到的网络段子,就是太原当下最真实的写照。北中环街、东中环路沿线四五十万平方米建筑的拆除量,不到一个月完成,如此拆除速度,在太原市又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
在这次大规模的道路改造中,耿彦波勾划出的最大亮点是新建13座立交桥。这些或简易、或复杂,菱形的、圆形的、带状立交桥的集中出现,意味着太原从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的演进,意味道路拥堵状况的缓释,意味着市民出行的畅达和便捷。
这只是太原开始变奏的第一步。
依旧是雷厉风行的节奏,这一次耿彦波没有再做解释。但这一次不再是满城骂声,当地媒体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人表示了理性的支持。出租车司机梁小民说,“骂也没有用,现在堵上半年,将来不就不用再堵了。”
在地方官员升迁考察中,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七上八下”,要在三年内完成大太原的改造,对耿彦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太原市民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我知道耿市长是想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但是不是要一件一件来,一下子铺开这么多的工程,能干好吗?”太原市民王桐担忧道。
龙城复兴
战略已定,策略如何?
太榆如何同城,对于太原向南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太原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太原市与晋中市两市的道路、轨道交通、公交运营、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旅游、户籍等公共服务一体化。
同时产业融合也成为提供发展动力的新引擎。据太原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太原目前正准备启动两市结合部的“共建区”建设,引导和指导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并整合协调两市之间的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推进区域内的徐沟、修文潇河经济带建设,以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规模扩张、完善功能、统筹城乡等方面都将为全省提供新的范式。”
今年的5月23日,随着山西省省长李小鹏敲打的一声锣响,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正式发布,这也是目前国内惟一的煤炭主产地价格指数。
这一指数的诞生,也改变了外界对于太原这座城市只是煤炭输出地的最直观的认知。该指数既可以直观满足煤炭供需双方的市场交易,也是国内能源市场的内在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在长久以来备受走出煤炭资源转型困扰的太原已通过绝对优势资源转换,即相关数据采集、分析与发布,表明了这座城市一直在转型的决心和力度。曾担任太钢集团负责人多年的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对此就有清晰的认识,他认为“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
“只有改变产业不合理的布局,为创新型经济腾出空间,城市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温国强对此解释道。他随后又向记者提供了一批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太原市信息产业制造业可谓“风光无限”,产值是去年同期的3.4倍。“这就是得益于富士康的引入,仅它的产值超过百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共增加了15.9个百分点,富士康一家就贡献了14.1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煤炭、钢铁等十大行业几乎全线亏损,钢铁行业利润下降七成多,通用设备制造业亏损面扩大,专用设备制造业由盈转亏,炼焦业亏损,煤炭由去年同期的盈利近4亿元转为亏损1.14亿元。
与全国其他面临转型的地区一样,太原开始“吐故纳新”与“腾笼换鸟”将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进行结构调整升级。与富士康一样,来自本土的太重高速列车轮轴国产化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也落地太原产业园区之内。
数据显示,2012年太原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54.56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5%,分别超过煤炭和钢铁两大传统产业的22.8%和18.1%。
不仅是产业升级再造,作为其体制机制环节,太原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采取一事一表、调度例会等具体举措,并推行“一线工作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这一理念同样用在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这一城市难题之上。
此前,太原市很多项目因受拆迁制约迟迟没有进展。此前在大同就善于对城市大刀阔斧改建的耿彦波赴任太原后给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7月8日,他在太原市3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部分棚户区改造项目推介时向参与改造的企业做出三项承诺,一是政府保证拆迁;二是城中村改造到哪里,作为政府的配套道路、水电气暖配套到哪里;三是政府实行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限时办结。
通过这些承诺,在解除了开发商的后顾之忧后,耿彦波最大的希望是,建设出配套齐全、外形美观、质量合格的建筑。“要让老百姓住进去,宜居、乐居、利居。”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他多次表示。
如何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候做到科学、合理、合法。耿彦波在工作场合一贯强调的宗旨就是,“把城市建设所有项目关在城市规划的‘笼子里’。”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城片区不少历史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仍有市民居住。由于年代久远,房屋老旧,水、电、暖都不方便,有些已经成了危房。这些传统的历史民居是太原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依然保留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元素。
“这些历史民居将由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修复保护方案并实施修复,同时在此过程中保障居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太原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高辉表示。
与以上实现路径一样的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此实现曾经困扰城市的污染带变为景观带,这也是太原在探索的城市转型逻辑。
该发展模式简而言之即,在荒山绿化上先行先试,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模式,引入大型企业参与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投资主体在完成不低于公园总面积的80%绿化面积的前提下,不高于20%的土地可用于公园配套建设和适度开发,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例如:万柏林区紧靠太原西山矿区,通过关停小煤矿、实施植被恢复,该地还在西山万亩生态园周围,开发建设了多处生态景区。截至2012年底,西山植树造林近10000亩,成为太原近城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山地公园。目前已有12家大型企业参与太原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形成了长风、康培等一批城郊森林公园。
太原,这座被称为“龙城”的城市正在重新崛起。
(《小康》实习记者顾彬、杨皓钧对本文亦有贡献)
(连接)
“太原都市圈”核心层
2015年总人口将达到4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3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6%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700亿元。
2020年总人口达到480万人,城镇人口到时就是440万人了,城镇化率达到92%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
“太原都市圈”的辐射层
2015年,总人口达到116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
2020年,总人口达到124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9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