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陈东平之父 “哈军工”南迁内幕━━“哈工程”组建背景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69年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林彪下达了"1号命令",东北成了对苏前线.根据由林彪下令成立的"军委办事组"的指示,国防科委命令"哈军工"分散南迁.1970年"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以及院直机关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二机部,内迁四川,组建重庆工业大学;空军工程系迁

    1969年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林彪下达了“1号命令”,东北成了对苏前线。根据由林彪下令成立的“军委办事组”的指示,国防科委命令“哈军工”分散南迁。1970年“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以及院直机关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

“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二机部,内迁四川,组建重庆工业大学;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三机部;原定海军工程系迁至武汉,“军工大院”是军产划归黑龙江省军区。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海军工程系留在了哈尔滨,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军工主体南迁长沙,海军工程系留在哈尔滨,当时只给了他们一座教学楼(31#楼)。当时哈军工教学楼和营房,除31#楼外,其他教学楼和营房分别移交给"黑龙江省军区"和地方单位,后来省军区将11#楼低价卖给哈船院。

当时确实存在到军工大院抢占各种房产的现象,教学大楼当成养马的马厩,当成旅馆来赚钱。在1989年,校领导要求向省军区要回21、41号楼,但谈判未成,官司打到国务院,时任教育部长的李鹏前来调停,由国家出资给哈船院建立八一宾馆,用其与军区交换21、41号楼,所以这才出现现在的军工院区的格局。

现在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五座教学楼现在收回来四座,省军区还占据着1号楼和俱乐部,“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占据着51#号楼。“工程大学”有今天的校园,实属不易。最近几年,经过学校的大幅周边扩张,现今的哈军工大院,比以前的哈军工校园还要大许多!

     1970年“哈军工”南迁组建长沙工学院时,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共三个系15个专业,再加上哈工大并入的五个专业,最终合并为17个专业。教学人员经过一道道政审手续,只有691人,其中有哈工大并入的44人,正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才80人。

197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重庆工业大学中的哈工大人员迁回哈尔滨,而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二系)的人员归并长沙工学院。

     实际上1970年按照当时“越精越好,越纯越好”的原则,“哈军工”有相当多的教师由于“政治原因(政审未通过)”未能南迁长沙,有的申请调入海军工程系留在了哈尔滨(如戴遗山)。

另外,1970年“哈军工”并不是全部南迁,而是一部分人(约800名教职员工)在哈尔滨成立“留守处”。“海军工程系”把哈军工“留守处”的人员和当年“哈军工”分配到黑龙江省的毕业生招至麾下,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发展成为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创造出现在如此辉煌的成绩,可喜可贺。

     单从师资上来说,单从“以人为本”的原则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351名师资),还不能算是哈船院主体的。

     哈船院曾一度拥有的中国王牌师资哈军工师资,高达1350多名(1972年时),后来又陆续补充、增至1500名之多,比国防科大继承的哈军工师资都还要多!!!

     哈船院后来的校长都由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吴德铭担任,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工程系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成为货真价实的“中国第一航天工程系”,也都很能说明这个严重的认识问题。

     但是,单是从哈工程之后主攻的专业学科上来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专业学科,基本上还算是现今哈工程的专业学科主体——中国第一的“船、海、核”。哈船院一开始就有的唯一的军工教学大楼,也只有海军工程系31#教学大楼,在当时还算是教学大楼主体。

    “军工六校”,都是“哈军工”一根藤上的瓜。是正确的。但是,军工六校各校的分建时间,有点差异。哈军工1960年初,1970年初,分建了两次。不同时空。

     两次分建期间,即,1960年~1970年,哈军工重新壮大了,而且档次越来越高。军工六校所分的,其实是两个1970年哈军工规模的“哈军工”——此前,1958年时,哈军工已经是货真价实的初步进入的“世界一流大学”,到1963年,却是货真价实的“顶尖世界一流大学”了。

     2003年“哈军工”建院50周年,“校庆”原定8月31日首先在“工程大学”进行、然后是9月7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北京14日、南京21日。后来有了改变(原因是江泽民要到国防科大宣布裁军),很多哈军工的老领导、老校友没能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十分遗憾。

     哈军工分散南迁造成的损失太大了!

国防科大合法继承了最多的哈军工专业院系,哈工程意外继承了最多的哈军工王牌师资。

学校简介,哈工程、国防科大,前身哈军工。其它军工后裔,都“前身哈军工XX工程系”。

1970年2月,分建时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只有351人。"哈军工"南迁时由于政审原因未去长沙,在哈尔滨成立的“留守处”有800余名教员和干部,后来全部调入海军工程系。另外大约有250多名哈军工毕业生和少量哈工大、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陆续调入哈船院,成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1971年底哈船院的教职工队伍已增至近1400人。1973年底哈船院的教职工队伍已高达1500余人。

综合起来:351人 800多人 250多人 N0人=1500余人。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前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而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

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教师,根本就不算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主体。分建时,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只有351人。仅仅占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师资1500人的1/5,多一点点。哈工程首任校长吴德铭,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