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的资料 我的老师马约翰(钱伟长)马约翰真是个全能的人
马约翰教授是一位使学生终生难忘的长者。他毕生任职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体育教育的开拓者,更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是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的,9月16日报到的第一天,就到体育馆接受通过马老师掌管的体格监测"关"。
第一项是量身高。我因家境清寒,生活在农村,多病缺医,身体瘦弱,只有1.
49米高。当时标杆的起点是1.5米。我站到标杆下,就听马老师说:"out of scale!"旁边有一位青年教师(后来知道是夏翔先生),带常州口音说:"啊,来了一个清华历史上身高不达标的学生!"马老师却说:"没关系,可以锻炼嘛!
"接着测量的几项:体重太轻,肺活量不足,篮球扔不进筐子,都不妙;还要顺跑道跑三圈(体育馆里有悬空的跑道),两圈下来(约两百多米)已经上气不接下气,马老师不断打气"坚持,坚持!
"我总算跑完第三圈,可就要躺在地板上了,马老师一把拉住,温和地说:"不要紧,放松些,慢慢跑一会再停下来。以后可要注意锻炼啊!"说完话,他又在我的体检证上写了不少字。 清华大学在马约翰教授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逐年修建了设备很好的体育馆,设立了体育部,明确肯定了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个年级的必修课,每周两节课算一个学分,必须修满八学分才能毕业。
同时各年级都有规定的运动项目指标,比如百米及格标准,我记得一年级是男生17秒,女生18秒,四年级是男生15秒,女生16秒;还要在游泳池中游25米。体育部对全校同学都记录有体育档案,对体弱同学另设体弱班课程。
这些措施当时在国内都是创举。 我入学第三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夜间占领了我东北三省,全国震怒,义愤填膺,学生游行示威卧轨,要求抗日。
我出于爱国激情,认为文学、历史都无用,需要科学才能救国,决心弃文学理,再三恳请,得到理学院叶企孙院长、物理系吴有训主任同意试读,各科学年成绩都在70分以上才可以转正,否则仍退回文学院。
我选课时选了体育的体弱班,吴老师说马教授早已来过电话,谈了我体检情况,请吴老师说服我,不必上体弱班,要重视锻炼,不要退缩,退缩救不了国,没有健康的体格,科学也是学不好的。我还没上马老师的课,已得到他的教诲和激励,很受感动。
我们一年级是全校人数最少而体弱的"老夫子"(死念书)最多的一个班,马教授在体检中注意到这问题,决定亲自担任我们年级的体育课教学。
我们上课时必须穿白色汗背心(胸前用黑线绣着学号,是注册时领到的)、短裤和胶底鞋。上课按学号排队,不点名,对照学号一看就知道谁缺席了。上课时马老师先带我们慢跑两圈(800米)热身,然后进行专项锻炼。
一般上40分钟课,留下几分钟,马老师教我们在运动以后怎样互相按摩,以缓解肌肉的疲劳或肿痛,还要我们重视腰部和腹部的运动。他常说:各项运动不是用手就是用脚,人们说疲劳总是指手臂和腿的酸痛,其实一切运动都要用腰和腹,所以对腰部和腹部肌肉的锻炼是最重要的。
他指导我们掌握正确的姿势,在垫子上做俯撑练习,开始时只能做三、五次,经过长期练习后,我们都能一口气起伏一百次以上。 马老师关怀每一位同学,有谁缺课,他一定找到宿舍探问,若是生病了,就带到校医院去诊视,若只是精神不好,马老师和校医自有"秘方",就是发一小瓶红葡萄酒,让你当时喝掉;也有顽皮的同学装病,为讨一份红葡萄酒喝的。
马老师尤其关怀体弱的同学,根据各人具体情况给以不同的辅导,尽可能经过体育运动的过程,由自身的持续锻炼获得健康的体格,创造学习的条件。有一位同学徐煜坚立志攻读地质,但因他身高只有1.56米,体格瘦弱,地学系不愿收取。他在马老师指导下坚持苦练长跑,体格日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