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观后感 《铁人》观后感:我看铁人王进喜

2017-06-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铁人观后感-看铁人王进喜 我从小就在小学的思想思德书中见到王进喜这个名字,当时只是觉得他是很厉害的人物,一直没能仔细阅读关于铁人王进喜的文章,这次有幸在电影中真实再现当时的铁人,十分感动.现代社会是不是很缺乏这种精神了. 那个年代,也许物质很贫乏,也没有网络,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起现在来要丰富,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似乎缺少了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里缺点什么.  随着一段尘封的记忆打开,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火车载着王进

铁人观后感-看铁人王进喜 我从小就在小学的思想思德书中见到王进喜这个名字,当时只是觉得他是很厉害的人物,一直没能仔细阅读关于铁人王进喜的文章,这次有幸在电影中真实再现当时的铁人,十分感动。现代社会是不是很缺乏这种精神了。 那个年代,也许物质很贫乏,也没有网络,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起现在来要丰富,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似乎缺少了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里缺点什么。  随着一段尘封的记忆打开,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火车载着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从甘肃玉门油田到了大庆。王进喜用血肉之躯和刚毅的意志,开钻出大庆第一口油田。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他们经受三自然灾害的考验,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英雄气概,在今天,也绝不逊色。

父亲看完电影,一种“大庆情结”,溢于言表,说不出的激动,我能看出,石油工人,工地,等,那些难忘的场景,让他的记忆复活,让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复燃。对于我们80后一代,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黑白影像的效果,历史沧桑感和生活场景的实感非常鲜活,

作为王进喜徒弟的刘文端,因耐不住工地的艰苦而临阵逃脱,铁人没有责备,而是一边数落他不争气,一边把馒头和米袋子扔给他,那种爱之切责之深的感情,难能可贵。

铁人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铁人的精神永不过时,尤其是今天,面临金融风暴的席卷,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紧要之时,缺乏的正是一种精神的鼓舞,没有了人拉肩扛,饥寒交迫,但是,社会进步和物质诱惑,无不侵扰着人们的思想。王进喜的那种,井塌了它一块塌下去,我宰了阎王爷再背着井架爬回来,有谁能做到呢?80后,90后,一代代新生的青年人,应该以怎样的行动,献出自己的力量呢?用于担当,不怕吃苦,献出青春的力量和热情!

那个年代,那样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是纯粹,简单的。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社会,选择多了,好像人的心灵那种宁静反而越来越难得到。 故事片《铁人》作为庆祝建国6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献礼片,歌颂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

5月份的第一个周末,福建邮电学校各科室的干部员工以及家属两百余人,分两场观看了电影《铁人》。

《铁人》用两代钻井工人的时空交替,黑白与色彩的融合,物质与精神的碰撞,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和今天的责任,讲述着两代劳模创业拼搏的精神。 嘿嘿,前面是官话。 历史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王进喜,平日里,朴实无华没有豪言壮语,饿着肚子还要诙谐幽默;关键的时候,大吼一声,挥手就跳,做人肉搅拌机,敢于牺牲,在现代极其少了,虽然令人敬佩,但是就我个人来说,不大提倡。

对“背叛”了自己的徒弟,铁人并没有“大义灭亲”的极端之举,他嘴里吼着:“熬不住了就给我滚!

”手里却把当时十分稀缺珍贵的3个馒头和一袋炒面塞进了刘文瑞的怀里。 看到这里,坐我附近的同事流泪了。在铮铮铁骨下,铁人有着一颗多么滚烫的心和一个多么宽广的胸怀。

就我个人感觉,片子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不是人物,而是信念。不是影片鼓吹的什么铁人精神,而是片中铁人和刘思成在多次遇见危机和困难时候,所坚守的那份信念。信念不倒,灵魂不灭。 电影用彩色描写了新一代铁人标兵的思想历程和行动,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铁人王进喜在大庆的事迹,人物刻画生动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现在眼前,让人感触很多。

那个时代,也许物质很贫乏,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起现在来要丰富,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缺少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里缺点什么。呵~我甚至在想,我怎么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啊。那样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是纯粹,简单的。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社会,选择多了,好像人的心灵那种宁静反而越来越难得到。

影片里面刻画的那个“刘思成”的角色,跟铁人的人生选择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终吃不了苦,当了逃兵。只是他的儿子成了新一代的劳模。在当时的人看来,那人的举动真的是太让人愤慨了。怎么可以那样?但是今天再来看,这个人物的人生选择,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都那么高,不可能人人成为英雄。刘思成,他也想坚持,也曾经真实地努力过,但是最终还是受不了,所以放弃了。作为一个书生,身体条件不适应,最终放弃,对他来说,一辈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了。在那个年代,曾经真实努力过的人,我觉得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我并不觉得这个人物缈小。相反的,我觉得导演很厉害,把人性里面一些真实的东西放到了电影里面,而不是一味地树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中国电影的进步?

我觉得铁人在誓师大会上的那一番讲话,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如何,估计是编剧编出来的吧。不过我觉得写得很好。把作为一名中国人那种真挚朴素的爱国情感,表现了出来;把一个共产党员,敢于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现了出来。让人很受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国紧密交流的今天,金钱最大化,物质最大化,变成了我们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却了国家,忘却了民族,眼里面只有自己,只有个人。共产党员,数量在增长,可是质量却没有成正比。在这种时刻,真的应该反思了。

青年一代,学文化,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迫切的,应该是为他们找到一种精神的追求。那样,才不会出现那么多学生沉迷网络不可自拔,有那么多的学生脆弱地走上轻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着,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贵的,可是怎么样才能活出意义来,不枉这世上几十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