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文学 蔡崇达推《皮囊》:文学是人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

2018-03-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皮囊>  蔡崇达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新网北京12月16日电(上官云) 近日,一本名为<皮囊>的散文集迅速走红,在书中,<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作者蔡崇达以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对人生.亲情的感悟.16日下午,蔡崇达携此书在北京举办首发式.在谈到对文学的看法时,他表示,文学是有关人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蔡崇达在传媒界知名度甚广.他是"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之一,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

 《皮囊》  蔡崇达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新网北京12月16日电(上官云) 近日,一本名为《皮囊》的散文集迅速走红,在书中,《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作者蔡崇达以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对人生、亲情的感悟。16日下午,蔡崇达携此书在北京举办首发式。在谈到对文学的看法时,他表示,文学是有关人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

蔡崇达在传媒界知名度甚广。他是“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之一,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同样作为一名记者,蔡崇达的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等大奖

写了许多年的文章,蔡崇达已经不记得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不过,他始终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而这本书的写作缘起,还有一个小故事。蔡崇达介绍说,30岁生日那天,他刚好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内参观一个名叫“living and dying”的展览:长长的展台,铺满了各种药丸和医疗器械,每一列都隶属于最下面标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这里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自认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时刻的照片,以及他最后时刻的面容。

看着这一张张面孔,蔡崇达突然想起重病八年、已经离世的父亲,他才发觉,自己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说:“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显然,我没能‘看见’我的父亲,也已经来不及这样去看父亲了,他已从我的生活中退场。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

从伦敦回来的一个月后,蔡崇达试图以仅有的记忆建构一篇文章,尽可能地去寻找父亲,看见父亲——这便是书中的《残疾》。

“也是从那篇文章开始,我生发出一种紧迫感: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蔡崇达表示。

“自由”与“和解”是白岩松对《皮囊》的定义,而“成熟的少年”、“劫匪一般的文青”则是对蔡崇达本人的评价。不少读者在读过蔡崇达的文章后,都会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老作家所写,但蔡崇达实际只是个80后。蔡崇达笑着说,那大概因为自己写文章早,24岁就当上了《周末画报》新闻版的主编。

“我努力做好我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到让一路帮到我的人感到骄傲,我不敢说自己励志。”蔡崇达称。

内容简介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莫言、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