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图片 蔡崇达推新书《皮囊》:写作是水落石出(图)
蔡崇达(右)为前来参加分享会的读者签名。
蔡崇达(左)与周智琛一道,探讨“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深圳晚报记者 王致远 实习生 刘姝媚 陆莹
上周六下午的万象城充斥着狂欢的空气因子,人们将攒了一周的压抑一股脑倾泻在摩肩接踵与熙攘喧哗中。与外面的喧嚣相比,西西弗书店显得格外从容安谧。相比往常,书友们像是来奔赴某种约定。书店里端临时布置的座椅渐渐坐满,忙碌的工作人员,捧书静候的书友,酝酿已久的期待持续发酵,终为一场“人与书的相遇”——蔡崇达的《皮囊》新书分享会。
17日下午3点,蔡崇达与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周智琛一道,探讨“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从泉州走出来的蔡崇达,延续着闽南文化的传统血液,游刃于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间。今年33岁的他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在此之前,他先后在《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任职,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和《GQ》中国版报道总监。足迹遍布全国后,他将第一部作品集献给老家,把笔尖伸向故土、伸向自身,写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人心人性。
2点不到,现场一百多个座位就被占据了一半。其中不乏在深圳的闽南人。“我们和作者一样来自闽南,《皮囊》对闽南人文的细腻刻画让我们哥几个过足了瘾。”5个年轻人提前一个钟头在现场等候,期待一场在他乡故土的文化际遇。
3点后,蔡、周二人的风趣与默契引发书友的笑声不断。书友队伍进一步扩大,工作人员不得不加设两排座椅。尽管如此,旁边的书架间还是挤满了引颈而望的书友。
闽南文化给予扎实的安慰
在老友周智琛看来,闽南人最典型的特质是非常恋故土,“可能比任何地方的人都要恋故土。”城市化洪流以及生活压力之下,人们纷纷去大城市打拼,长久离家,即使回到故乡了,心里依旧揣着些许异乡的惶惶。“而闽南文化给予了蔡崇达扎实的安慰,”当周智琛说到这里时,蔡崇达深深地点头,“闽南人是活在家族和谱系里的,他们生活下来不孤独。
”蔡崇达提到他和家人坐一圈时,能清楚地感觉到什么叫传承,感觉到自己是某个家族年轮当中的某一节,那种延续感很强烈。
“我的心里为装着家乡而高兴,因为有根,我做事情很坦然。”而闽南泉州城老家的晋江、洛江流淌出的层层叠叠的中国文化,又使蔡崇达身上具有了恪守忠孝义悌的士大夫风范,并且维持着敬畏鬼神的精神谱系。
闽南文化钟灵毓秀,层层渗入蔡崇达的灵魂深处,与他的个人特质交融合力,最终流淌成他对老家的回馈、对人情的抚触以及对生活的礼遇。
写作是情通理达后的水落石出
现场一位文学爱好者向蔡崇达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写自己的故事时,怎样才能在客观叙述的同时,发挥自己作为‘当事人’的优势。”蔡崇达结合自己写《皮囊》的经验,写自己的故事时,要摆脱主观视角的局限,把自己当成一个客体来剖析。“我写这本书不是在回忆自己,而是在写像我这样的人的心路历程。我在思考,究竟时代、社会、境遇、命运、自我性格,这几把刀怎么一刀刀刻出我。我循着这每一个刻痕,回过头去感受、思考和理解。”
蔡崇达把好的文学作品视为逻辑与情感的交响乐,没有刻意的技术,只是力求准确表达内心庞大的情感与情绪。“写作是,水落石出。而且这样的写作过程会让你觉得很幸福,你会觉得开外挂了,开天眼了,真的看到自己了,也真的看到他人了。看到他人后你才会觉得,我真的理解他了,我真的珍惜好他了。”
温柔而生猛所促发的《皮囊》
12年前,同在泉州上大学的周智琛与蔡崇达还彼此不相识,因缘际会,一场大学生文学比赛让两位结缘,并成相知多年老友。在周智琛的眼里,蔡崇达有才勇敢,外表温和而骨子里有兽性,“温柔而生猛”。
周智琛说他从没像读《皮囊》一样认真读过一本书,他手中的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备注。周智琛在第一页写了句话送给老友:当一个人认清自己时,就不再是他原来的自己了。“这个年代勇敢的人真的不多。我们闽南的80后、中国的80后出了这么一本书,能让更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想来写书,我都有点冲动要写。
并且这本书能让很多80后90后的新闻记者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字,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规划。”周智琛同时透露今年将开设的一个“中国主编对谈录”的新栏目,希望能请蔡崇达当嘉宾,进行更深入的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