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研究专题报告 关于老舍文章的研究报告
曾几何时,我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养花》。此后便对老舍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到老舍大家不会陌生,第三册书中那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本质。
提到老舍的文章,我想应该介绍一下他的情况:他是我国著名作家,人们赞颂他文章的语言,又称他为人民艺术家,因为他的文章有“大众性”,他还被誉为杰出的语言大师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先后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3部长篇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这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有《赶集》、《蛤藻集》等,长篇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
1937年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抗战爆发后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这时期创作了《残雾》等多部剧本及长篇小说《火葬》。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创作。
1944 1947年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解放后主要作品有剧本《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等,共创作剧本23个。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老舍剧作选》。
对于他的作品大家较为熟悉的是《骆驼祥子》、《茶馆》和《龙须沟》这三篇文章。我先说说他的散文。老舍的散文有几个特点:明白如话 ,京味隽永。大家知道,老舍是京味小说最著名的作家,它的京味不仅在小说中,而且也贯穿他所有的文章里,他是用纯正的北京话来写散文的。
在他散文的语言中,有很多词汇都是北京人生活中的口语,读来倍感亲切。老舍散文的结尾,不仅“卒章显其志”,而且使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非常富于哲理、含蓄,引人深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回忆母亲一生劳累,死前还吃的是粗粮,最后用“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结尾,真是“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老舍的散文,无丝毫造作之感,言浅意深,其味无穷。
细节入微,幽默风趣。散文虽然不像小说那样要求有丰富的细节描述,但好的散文离不开生活的细节描述,细节必然是从生活海洋中提炼筛选出来的,是作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结晶。好的细节在散文中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老舍笔下的梅兰芳先生,不仅艺术上一丝不苟,生活上也如是。老舍和梅兰芳在一次旅途中,梅先生“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一点尘土。
”通过写梅先生生活的严谨,来衬托他在舞台上一丝不苟的台风。幽默和风趣作为一个统一体,充满了老舍散文的字里行间,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风格特征。性喜自然,偏爱绿色。在《五月的青岛》中说:“看一眼路旁的绿,同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
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从以上几段文字中,可看出老舍对绿色的偏爱,把绿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把绿的自然美写到家了。
绿色,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热爱北京,最喜秋季。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一生热爱北京,而且更热爱新北京,他写的关于北京的散文,不下数十篇,在中国作家群中,他是写北京的冠军。
他无论身居何处,都时刻牵挂着他的故乡。在他绝大多数的作品中,都是以北京作为背景的。人们每逢谈到老舍,自然也要说到北京,老舍仿佛成了北京化身。这一点是事实,每当有人提起老舍我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我们的首都-北京。
在语言艺术造诣上,老舍是一位可跟鲁迅先生相提并论的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不光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贡献卓著的创造者和奠基者,而且也是一位文学语言理论的开拓者和建树者。老舍同鲁迅先生一样,同样是一位创作上的多面手,小说、戏剧,硕果累累;散文、诗歌、曲艺(包括数来宝、相声等)、杂文、文论、报告文学等也都成绩可观。
正如著名戏剧家曹禺所说:“老舍先生是二十年代的老作家,自从他执笔以来,所写的文章,约有数千万言,不只是‘著作等身’了。”
老舍是个值得研究的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谱写下了不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