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头像 点石成金 他让大山里的石头开出花来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生意人到小村官,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腾达镇春风村属四川省南部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山区,十年前,这里满山都是光秃秃的石灰石,乱石嶙峋,草木不生,该村也因此被戏称为"石头村",而不是如今广为人知的小名"猫咡湾".全村幅员面积5200亩,辖3组共187户800余人,年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2016年4月,在四川新闻网记者的镜头中,这个举国闻名的小村子却漫山绿色,从山脚蔓延到山巅的李子树已开始挂果,只需两个月,便可进入成熟

从生意人到小村官,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腾达镇春风村属四川省南部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山区,十年前,这里满山都是光秃秃的石灰石,乱石嶙峋,草木不生,该村也因此被戏称为“石头村”,而不是如今广为人知的小名“猫咡湾”。全村幅员面积5200亩,辖3组共187户800余人,年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

2016年4月,在四川新闻网记者的镜头中,这个举国闻名的小村子却漫山绿色,从山脚蔓延到山巅的李子树已开始挂果,只需两个月,便可进入成熟期。“他是一个能让石头里开出花来的人。”面对镜头,春风村村民们盛赞着这一改变的缔造者——村支书王家元,“倒过去一个月,满山都开遍李子花,就好像刚刚下了一场瑞雪。”

散落在水泥路和李子树之间的,是春风村村民们各自修建的“小洋房”,这里道路通畅、产业兴旺,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9200元。不过10年,这个地处乌蒙山区深处、连车都不通的小村子,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王家元(左一)带领村民们修路。

“愚公”移山 “大老板”肩扛手铺出山之路

春风村地处川滇交界,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10余年前,这里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石漠化荒山,没有一条公路,更没有一项所谓的产业。“猫咡湾石头多,小的小块块,大的大砣砣,山穷人更穷,水洗光坡坡。”吟着旧民谣《石头歌》,村民刘国彬说,王家元回乡前,村民们祖祖辈辈都需要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徒步穿过一条条羊肠小道,才能走出这片石头山,“六月天,黄泥巴路上全都是光石板,必须把鞋子脱了才走得稳。”

苦地方一直在思索着新出路。2004年11月9日,春风村举行村委换届选举。在村民们眼中唯一“见过世面”的王家元不是候选人、不在选举现场,却被“飞票”选中——500多选民,他得票率高达95%。但正因为是这样一个苦地方,王家元的父亲怎么也不同意他返乡,在他看来,15岁就出门闯荡商海的儿子已算是脱离了一个“农”字、一个“穷”字,在山西经商、在县城置业,“好不容易走出山了,咋能又回来?”

陪同他经商的妻子廖运兰一时也无法理解,“村支书‘年薪’1800元整,可我给工人开的工资都是3000多一个月啊!”

“他回答我,如果为了钱,他就在外面做买卖了。”廖运兰说。为了说服她,王家元还是道出了一定要返乡的原因,“他哥哥就做过这个村主任,后来又做了警察,在追捕嫌犯时牺牲了。”回乡,是为了继续兄长未尽的事业——带领春风村的老乡们“走出去”。

“修路!修不通公路他就走人!”刘国彬回忆道,这是王家元给东风村的第一个承诺,本来村民们都只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的第二个承诺更让所有人吃了一惊,“他说,资金不足他私人来补,修路所需的砂石料全部由他家开的石场捐赠!”

“我们就意识到,王家元这次是玩真的了。”村民胡怀彬回忆道,上任后的一周内,王家元与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水邦一道,公开了村支两委的修路目标:三年之内打通连接全村三个组的近8公里长、4.5米宽的环形路。按照王家元的安排,村里每户人家都要出工出劳、出资捐赠,“那时候没有挖掘机,我们都是用钢钎、大锤来开山筑路。

”令他们刮目相看的是,整个施工期间,王家元这个准城里人一天都没离开过工地,住工棚、吃干粮、喝山泉、顶寒风、爬山路、攀峭壁,肩挑手扛,处处都冲在最前面。

“没有路,我们双手刨。没有钱,我们大家凑。只要大家扣起手,石头也要啃出口!”这是王家元在给村民们打气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修路期间,他一直住在春风村老家,连县城也没回过一次。而他的努力也让村民们第一次凝聚在一起,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10岁的小娃娃,都在工地上挥洒着汗水,“渴了就喝点石缝边的山泉,饿了就吃两口早上带的红薯……”

就是这段期间,王家元的一句话一度让妻子感慨不已,他说,“全村人都把修路的梦想托付给我,我就得豁出去干。”“他就是要路不要命。”3个月下来,王家元黑了一圈、瘦了一圈,廖运兰对丈夫的心疼溢于言表,但阻挡他做村支书的想法却一点一点消失了,“看着他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情,是我感觉最好的事。”

经过3个多月奋战,春风村人在陡峭的岩石上凿出了一条可以通车的碎石路。2005年年初,当山外的越野车第一次开进春风村时,全村老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趁着乡亲们的筑路热情,王家元领着大家一鼓作气,打通了春风组到中沙组的断头路。到2007年,贯穿全村的7.8公里水泥路全部铺成;到2012年,春风村三个组全部通了水泥路。

石头开花 石缝里种出了“摇钱树”

路通了,摆在王家元等人面前的问题却丝毫没有减少,幅员5200亩的春风村,石漠化面积就占三分之一,粮食产量极低。“我们尝试过种辣椒、火葱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产生什么改变。”东风村的老党员、村民刘远恒回忆说,王家元在回村前就已经在思索春风村的产业出路问题,因为“见过世面”的关系,其想法甚为深远。

在地质学家的眼里,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特有的荒漠化现象,植被退化、岩石裸露,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被称为是“地球癌症”,如果人工治理石漠化,按测算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找准路子,就会化劣势为优势。

”王家元这次采取的办法是请教农业专家,“放弃产量低的粮食作物,转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这是我在山东、北京等地做生意时考察回来的路子,但究竟发展哪种经济作物更适合春风村的实际,我心里其实也没底。”

“后来我想起来,春风村有种李树的传统,有些村民家每年都能产几百斤李子进城去卖。”按照王家元的提示,农业专家分析研究后认为,春风村的地理环境适合种李树,这让王家元一时难掩兴奋之情,距春风村仅10多里路的筠连县城,每天水果需求量多达五六十吨,供不应求。

“其实我们之前种的李子,一般就用背篼背到县城里,一块钱一斤、两块钱一斤这么卖,但谁都没想到这个仅仅换些油盐钱的小李子,会给我们村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刘远恒回忆道,2004年底,在王家元和全村18户党员家庭的带头示范下,一场种植李子树的行动在春风村全面铺开。

“我们这块的地全部都是石头坡坡,种粮食是不行的。种上这个(李树)之后,还能调节气候。按专家的说法,这个喀斯特地貌适合李子树的生长。”作为党员,刘远恒是首批种李树的村民之一,因为石头缝里的土壤太薄,他就带着一家人每天一早背着背篓,到几里外的山上去找土,一背筐一背筐地背回来,填到石头缝里。栽了李子苗,全家人又要从几里外的地方挑水浇灌。如今,种下的李子苗都成了一片片果林。

“以前我们种什么东西都失败了,我们就再试验一次,再尝试一次这个产业能不能成功。当时我们就鼓励春风人,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刘远恒回忆说,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现在规模化的发展,春风村的李树种植面积从最开始的几十亩扩展到在现在的1820亩,除了经济收入提高之外,村里的环境也随着李树的绿色日渐改善,“种植方法都是在石缝里培土、育苗,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无户,就这么一步步让春风村的石头山都染成了绿色。

“我一开始有十亩地的李子,一年能够卖到三四万块钱,算是第一批尝到甜头的。”刘远恒介绍说,如今,他家的李树已发展到30多亩,仅李子收入一项每年就达10多万元。

但这还不是王家元为东风村做的全部设计,随着全村迅速扩展到千亩规模,王家元拿出了针对李子经济的三条重要措施,刘远恒介绍说,为杜绝果农互相砍价,从整体上保护果农利益,王家元在村里组织成立了李子协会,对春风村李子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的规范化销售。

同时,他多次联系县工商局,最终获得了相关部门支持,为春风村李子协会免费注册了商标,让“猫咡湾”李子抱团征战各地市场有了保障,“眼看环境越来越成熟,王家元就开始策划李花节,我们的李子品牌就是这么一步步打出去的。”

在王家元的操办下,2006年3月10日,春风村首届李花节正式开幕便迎来省内外数千名游客,春风村名声大振。

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上春风村,王家元又有了新的规划,“他就对我们几户挨着路边的说,客人来赏花,还要吃饭。你们咋不试着发展下农家乐呢?”村民朱永芬说,自己一开始觉得这个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卖菜、卖粮食我们都做过,卖饭算是什么生意啊?他就把我在龙泉打工的儿子喊回来给我做工作。”

这就是春风村有史以来首家农家乐“刘家花园”开业的全部背景,朱永芬最终听了王家元和儿子的劝,开始发展这从未考虑过的副业,开业第一天,纷至沓来的游客摆了6桌,一天的总收入达到500多元,“万万没想到,真的就成了。”她回忆说,刘家花园的生意开始变得好上加好,最多一天竟轮番接待了30多桌客人,“我们开始意识到,这才是真的生意——客人太多,几家农家乐根本接待不了。”

很快,“胡家李园”“陶然居农庄”“快乐农家”纷纷开张。今年42岁的刘国彬种植的李子曾经以一颗85元的售价夺得“李子大王”的称号,他的农家乐就叫做“李子王”,如今,他的李子销售和农家餐饮住宿收入每年都在20万左右,“大多数人知道我评了李子王,都要来吃我的李子,但说实话,像我这样的收入在春风村是比较平常的。

”2014年,春风村李子总收入达到了260万元,成规模的农家乐发展到了18家,年收入已突破200万元。

从李子经济到农家乐,春风村的发展开始让周边村镇刮目相看。“30岁以前我没种李子、没开农家乐,媳妇说一个跑一个。”村民胡怀银是春风村“旧貌换新颜”的典型案例,2008年,刚开农家乐的他遇到了从云南来春风村旅游的90后女生小刘,相识7天后,两人闪电结婚,如今已育有两个小孩,成为了春风村的“爱情神话”。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王家元(右一)与花卉种植、果树种植者一起交流种植技术。

点石成金 产业集聚刮起新春风

李子经济发展“成名”了,王家元的思索却仍未停止。2006年,他为春风村规划的新产业支柱——花卉和茶叶也渐露锋芒。

“他以每年50元一亩的价格把土地租给了花卉商,我还骂他是‘败家子’,事实证明,这个‘败家子’的脑壳比我好用得多。”谈及花卉产业的发展,腾达镇党委书记石均有着不同的感慨,“我告诉他每亩必须给租100,不然我就要处分他,现在想想,我是真的错了。”

能让乡镇一把手暗叹自己错了的路是什么路?“猫儿湾山腰上全是陡坡,种果树其实不是最佳的选择。”王家元的心思一开始并没有几个人能猜到,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他把山顶的土地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了筠连县佛来仙居园林有限公司发展苗圃,“但他给了个附加条件,就是苗圃如果要用工,必须得请当地村民。”该公司董事长周波回忆说,仅劳务支出一项,当年就有30多万进入了春风村村民们的腰包。

第二年,随着苗木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周波想进一步扩大苗圃规模,王家元这才摸出了他的“小算盘”,“要扩张可以,地不租了,得让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成为公司名副其实的股东之一。”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形式,苗圃扩展为600亩,周波介绍说,“公司出苗木,老百姓出土地。苗子销售以后的收入,我们就和老百姓四六开,老百姓占六成,我们占四成。到现在为止,销售收入已经有1000多万了。”

“新思路 新模式”,王家元的苗木路算是又走出来了。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春风村花卉已达到1780亩,产值超过220万元。

同样是在2006年,王家元又一次请来专家,又一次发动群众,又一次开创新产业——优质良繁茶。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王家元请来了浙江茶商。经过市场化的运作,春风村春茶一上市就卖到了1.8万元一斤的高价。

“和发展苗圃类似,农民们租了地,还可以在茶园里打工嘞。”52岁的村民周和全就是茶厂雇佣修枝的工人之一,面对着四川新闻网记者的镜头,他为茶产业算了一笔细账,“茶叶的收入情况也好,像现在的龙井茶,都是几十块一斤的。我在当地打工,基本上一个月至少干二十多天,一年就至少三万,我们现在出去打工也不一定能挣到这个钱。”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短短几年时间,春风村的荒山上种满了致富的产业,95%以上的民居全部新建或改扩建新居。春风村的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李子、茶叶、花卉,三个拳头产品支撑起了春风村的特色农业,到2014年,春风村的花卉已经超过了1780亩,产值超过22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3200亩,产值达到了600万元。

让这个过去被人称为“穷山恶水”的地方变成了处处春风、遍地黄金的小康村。

“一组一品的格局已形成,关键是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还要找到新的发展之路。”对春风村村民们来说,王家元的思考从未停止,如今,当地的乡村旅游业已形成了“春赏花、夏品果、秋观景、冬养生”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品牌,产业设计上,“专合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 专合组织 基地 农户”等模式已日趋成熟,目前,村里已累计发展花卉种植1820亩、种植李树1780亩、茶叶3200亩,并完成5600平方米标准化牛圈建设,还配套发展菊花、乌鸡等生态农业产业。

以王家元事迹为原型的大型川剧《槐花几时开》剧照。

石村新绿 让外省人也来沐春风

回村十余年,王家元让春风村变成了一处世外桃源。

“我们用旧村建新村的方式,依山就势打造错落有致、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川南民居。”配合聚居点特色民居风格,依山就势打造景观产业,合理布局资源处理中心,建设农家优美庭院——这是春风村的绿色规划。

“我每天负责开环卫车,把卫生员清扫的各类垃圾分类装运到镇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处理。”胡怀彬是春风村环境卫生清运队队长,他和9名专职卫生员构成了村里的“绿色维护系统”,“此外,我们还要求‘各家打扫门前雪’,就是要大家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要让地上见不到垃圾。”

春风村有一套环保的卫生收费标准:开农家乐的每月50元、普通农家每月5元,共计2000多元。这笔费用保障了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

凭着村美人和的底蕴,春风村开始吸引川陕滇三省游客前来观光、赏花、品农家菜。

王家元的“乡村旅游梦”也日渐成为现实,近年来,春风村以花果为媒,李花节、品果节聚集了大量人气,如今,村里正在和企业联手,准备打造4A级旅游景区,将打造年接待游客20万以上的观光旅游目的地。“我们现在每天可以接待100多位游客住宿,有很多拍照、品果的团慕名来到这里。”除环卫工作外,胡怀彬还和弟弟胡怀银各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如今已各自成院,分别有数十桌的接待能力。

2012年,王家元通过招商方式,吸引到陕西一家投资商来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3月5日,春风村第一次迎来了省外游客旅行团——104名西安游客。2014年,春风村接待游客约1.5万余人次,其中省外游客3000余人次。

“猫咡湾石头多,小的小块块,大的大砣砣,山穷人更穷,水洗光坡坡。”民谣《石头歌》里,唱的是王家元到任前的东风村,“一穷二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如今,这首民谣早已改变,十年一挥间,春风村的幸福生活已是各地膜拜和学习的对象——“猫咡湾李子香,小的如碧玉,大的黄又亮,山村变了样,昂首奔小康。”

“王家元这个人的干劲比二锤还要硬,他干的实事比我们春风村的石头还要多,没有王家元的带领,我们富也富不起来,强也强不起来。”这是十年沉淀下,春风村村民们对王家元的朴实评价。放弃了本可以优渥的生活,王家元对十年村支书的生活毫不言悔,这个曾经是川剧团学员的“老板”村支书,至今仍保持着爱哼几句的习惯,随着以春风村为原型的戏剧《槐花几时开》在北京、成都、宜宾等地多次上演,《槐花几时开》几乎成了他高兴时必大声清唱的曲目。

还有一首歌也是他的最爱,《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当他再一次哼起《故乡的云》,回归故乡,回首十年,他眼中带泪。在很多人看来,他是那个让“乱石缝中竟开花”的神奇村支书,收获了无数荣耀和钦佩,而随着王家元淳朴的歌声流淌,展现在媒体镜头前的,更多只是那个归来的游子,“十年来,我和乡亲们一起同甘共苦,一同修路、一同栽树,一同创业,一起开院坝会,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想让春风村的每一天都变得更好。”

王家元同志简介

王家元,男,1967年11月出生于筠连县腾达镇春风,现年48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2004年10月当选春风村村主任,2007年起担任春风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王家元在担任春风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发扬“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在石缝中开山凿路,掘池引水,栽树种果,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之路。

春风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王家元同志2009年被表彰为宜宾市“新农村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敬业奉献模范”,获“第一届宜宾市优秀人才特别贡献奖”;2012年再次获得宜宾市委“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13年被表彰为宜宾市“十佳基层干部”,并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