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中一 如何评价田中耕一?
占个坑慢慢写,毕竟是最喜欢的科学家之一 ================================================================= 2002年10月9日下午5点,43岁的岛津制造所工程师田中耕一向往常一样上完了一天班准备回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15分钟后,有你一个重要的国际长途电话,不要离开公司。” 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那个国外的电话,对方用英语给他说话,不过他能听懂的就是“诺贝尔”,“祝贺你”这几个单词。
于是他在没完全搞明白电话内容的情况下说了声谢谢,便匆匆挂了电话。 紧接着,办公室至少50台以上的电话同时响了起来,田中不知何故,只好一一去接。 “听说贵公司的职员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奖了.
.....” “我不太了解情况”。说完他便放下电话 这时,知道他获奖的同事都跑了过来,对他说:“恭喜你获诺贝尔奖!” 媒体的热情更是强烈,他们涌到公司内,来来回回到处跑,连“外人不得入内”的牌子都看不到。
公司的意思是“还是先稍微躲避一下为好”,于是他在同事的护送下被带到了“隔离间”,途中遇到了一群记着模样的人,但是记者们不认识这位诺奖得主,双方插肩而过。 晚上9点,公司负责宣传的同事没和他商量一下,就一下子把他推了出去。
于是他便穿着工作服出席了记者见面会,这还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 ======================================================================== 田中耕一于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士山县富士山市,他的生母在生下他几个月后因为没做好月子而去世。
之后,他的生父将他送给自己的弟弟——田中光利。
田中光利对田中耕一就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一视同仁,似的田中耕一在少年时期对自己的生事毫不知情。 田中光利是个工匠,而田中耕一就是从小看着自己养父的背影长大,受到自己养父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组装东西,第一次组装收音机的时候只有10岁,也喜欢做一些飞机电车的模型。
获得诺奖之后的田中耕一回忆了两件童年的小事,或许这两件小事就像是蝴蝶效应中最初蝴蝶煽动的两下翅膀,刮起了诺贝尔奖的飓风。
第一件是关于他的小学班主任泽柿老师。泽柿老师是化学专业毕业,经常用一整天的时间给孩子们做实验,然后细心纪录孩子们对实验的反应,哪怕是最微小的惊讶。另外他为了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即便有孩子的回答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不一样,他还是会给予表扬。
田中获奖后打电话感谢了泽柿老师,泽柿老师告诉田中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连田中本人都已经忘记了,却被泽柿老师细心纪录了下来。 泽柿老师把硼酸放进热水里,硼酸逐渐融化,随着温度不断下降,又开始结晶。
看到结晶后沉淀的硼酸,小学生田中说了一句,“下雪了”。做完这个实验后,泽柿老师又拿来一个烧杯,放入水中加热,让学生们观察水蒸气的现象。田中发现,他眼前升起的白烟的水蒸气不是从水面升起,而是在距水面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形成,田中把铅笔插进水与“白烟”间这段什么都没有的区域后又拿了出来,铅笔冷却后,田中看见了铅笔上有水滴,他当时又说了一句,“和硼酸是一样的”。
听到田中这么说,老师又把硼酸的实验做了一遍,然后告诉大家,田中的话恰好说到了随着温度改变,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间的状态下相互转变的物理原则。
正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田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发现发明。上了初中和高中后,常常有同学对田中说,“田中,你小子上实验课的时候,怎么总是做一些与课本内容不同的实验呀!
” 另一件事情关于他的奶奶,小时候,他奶奶每次看到他把纸揉成一团扔掉时,就对他说,“耕一,这太浪费了,浪费是要遭报应的啊!
还有课檫鼻涕用嘛。”。从此,"不要浪费"这个观念深深的印在了田中的脑海中。 而田中后来得诺奖的那个发现,就是因为他把辅助剂弄错了,觉得扔掉舍不得,所以才继续研究获得的成果。 田中耕一认为,正是自己身边的环境,他的老师亲属,同事同学,客户邻居对他的无形教导,塑造了他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