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帝国的解体之路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苏联之所以强大,是依托华约的统一大市场,卢布承担这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责,成为这个统一大市场的血液.当卢布开始贬值以后,血液的功能就不复存在,统一大市场分崩离析,招致华约和前苏联的解体.贬值的原因自然是货币增发,1973-1985年间,前苏联货币发行量为年均33亿卢布.1986年货币发行量升至39亿卢布;1987年货币发行量升至60亿卢布,为上年的1.5倍;1988-1990年,年均货币发行量为188亿卢布;到了1991是什么原因让前苏联走向了增发货币的道路?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前苏联的经济,有两

前苏联之所以强大,是依托华约的统一大市场,卢布承担这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责,成为这个统一大市场的血液。当卢布开始贬值以后,血液的功能就不复存在,统一大市场分崩离析,招致华约和前苏联的解体。

贬值的原因自然是货币增发,1973—1985年间,前苏联货币发行量为年均33亿卢布。1986年货币发行量升至39亿卢布;1987年货币发行量升至60亿卢布,为上年的1.5倍;1988—1990年,年均货币发行量为188亿卢布;到了1991

是什么原因让前苏联走向了增发货币的道路?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前苏联的经济,有两个支柱,第一是原油开采和出口;第二是军火出口。这两项产业维持着前苏联的财政和国际收支平衡。

1985年年底开始,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直线下降,到次年4月1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跌至每桶10美元大关,下跌幅度近70%。因为前苏联2/3的外汇收入靠向西方出口石油获得(1984年),油价下跌影响了前苏联的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军火是苏联继能源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军火出口到中东国家以换取美元。由于油价暴跌,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了46%。结果,前苏联军火销售量在1986年减少了20%,外汇收入和财政状况遭受进一步削弱。

财政的收缩,使得前苏联走向增发货币的道路。

增发货币和食品短缺共同推动前苏联的超级通货膨胀,在财政需要增发货币的同时,另一只蝴蝶飞了起来。

1975年开始,前苏联成为粮食净进口国。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主要进口项目是粮食和食品。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1986-1988年,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达到15.

44%。1990年,这两种物资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可见,在粮食、食品进口和石油、军火出口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性联系,油价下跌时,必须促使石油企业加快油田开发速度,加紧石油开采,这又成为引发石油价格危机进一步深化的原因。同时,进口能力不足,形成食物短缺,和增发的货币一起,成为推动通胀的两只黑蝴蝶。

到90年代初,苏联外贸体系中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进口量大幅超过出口量,粮食与食品短缺,在增发货币的推动下,通货膨胀迅速恶化,卢布崩盘与前苏联解体相伴而行。

前苏联的解体,如果抛开那些阴谋论和政治的解释,在财政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角度来观察,似乎不那么复杂,一眼就可以看到,比如:撒切尔夫人在前苏联解体之前的一个月,就明确地说到前苏联在一个月以内就会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