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娟被捕 被信仰拷问的灵魂——孙红娟 博士
暗夜里的灵魂犹如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因为"流浪者四海为家而永远不在家,对他而言,无家存在。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称其为家。"([美]B.G.常)⑷为了寻求永久的住所,流浪者必须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
正如法尔克所言:"所谓流浪者,是指为了寻找美好的、神圣的家园,坚持探索,永不满足的人。"([美]R.法尔克)⑸然而,在今天,流浪者的思维受到了空前的质疑,蜕变了的灵魂四处为安家立业,暂时性的存在用永久性的粉饰来替代。
殊不知,这种转换使暗夜里的灵魂永久性地居住于暗夜的茫然之中,神圣的家园从此遁入灵魂的否认之中。更为悲哀的是,当灵魂抛弃了对"神圣家园"的追寻之后,不可避免地陷入更大的空虚和忧虑之中,灵魂的不快乐成了当代人的主旋律,恐惧和无助成了灵魂追求暂时性的动力,抛弃"神圣家园",建构起灵魂设定的"家"。
然而,在对真理性的考察的漫长里程中,愈接近真理就愈恐慌,因为"真理性的话语激发了尊敬和恐惧,由于它支配了一切因而一切必须服从它。
"⑹"服从"为灵魂的傲慢打开了缺口,原本存在的渴望等待着复苏,也等待着再次被遮蔽,复苏与遮蔽的对立使灵魂在暗夜里徘徊更持久,如何克服这种矛盾而走向海德格尔认为的"澄明之境",则需要确认"真理性的话语"的权威性。
至此,辨别真伪才能得以实现和普遍认同。 二、信仰的拷问 在今天,灵魂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选择主体理论作为自己修养的理论基石;二是以天启的经典和智者的行为规范为指南;三是以二者混合为自己信仰的前提。
拉康认为:"任何主体理论都是直觉主义心理学的呕吐物。
"⑺按照拉康的观点,主体演绎的理论只是被作为"呕吐物"来对待,这种贬斥更有利于剔除主体的傲慢和无聊。然而,灵魂对信仰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长久的拷问。对于真伪的分辨是灵魂遇到的最大难题,当"真理性话语"与"主体理论"反复冲击灵魂认知的底线时,灵魂被拷问的最无奈。
因为"真理性话语"不能通过理性和经验性的实证手段所证明。而主体性理论则迎合了当下人的欲望到展现。以人为中心的一系列变革为灵魂确立了至上的地位。
"骄傲的人"在暂时性中获得了极大的荣耀,人已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福柯认为,欧洲的实践证明,人的自我已经被肢解得四分五裂,同样的自我已不复存在。"⑻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已荡然无存了。"人在德利兹和夸塔里那里失去了一切人性,仅仅成为一架运转着的‘欲望机’,"⑼作为真实的自我把自身的地位降格至物的地位,而放弃人之为人的高尚性。
因此,对灵魂的拷问成了当代人不得不反思的主题。
然而,对信仰的悬搁成了当代灵魂的选择。当信仰被悬搁成为事实后,人的当下存在却成了困扰灵魂安宁的枷锁。面对日益加重的生存压力,灵魂的无助和空无的感受愈加强烈地冲击着信仰被悬置的后果。
当灵魂赤裸裸地显露于信仰之前的审视时,畏惧和痛苦的反思把人推向了重新定位信仰。被主体理论统摄的灵魂受到了空前的否定和排斥。繁琐无聊的主体理论的灌输只能引起更大反感和剔除。
抛弃了原初信仰体系所拥有的短暂快乐之后,灵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无助的状态。灵魂被自己无知接受的信仰所骗,什么才是抚慰灵魂的信仰?然而,不论怎样责问、冲击、引导,灵魂始终无法接受信仰的真谛。
因为灵魂还没有走出自己禁锢自己的思想的包袱,没有为本真信仰腾出一点干净的空间,清扫思想中的垃圾成了当代人的难题。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才是辨别真伪的"话语",只有千百年来不变的天启的经典和智者们走过的道路,才是"真理性的话语 "。
但是否认和怀疑使灵魂无法正视自我和自我所处的世界。 更为可怕的是,灵魂接受的第三种选择,它是扰乱以上两种选择最为厉害的抉择。没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