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林二汶 林二汶不谈最爱的独立音乐作品:太多了
前晚,距离“关于时间的歌”分享会还有半小时,联合书店五楼狭小的演讲厅里,已经聚集了百来号人,许多晚到的乐迷找不到座位,索性就靠墙角站着,或把书包往地板上一扔,直接席地而坐。
这是“华语音乐传媒大赏”系列活动的第六回,当晚让联合书店“人满为患”的主角,是年初因为参加“中国好歌曲”而结缘的林二汶、刘胡轶。现在,这两个名字是一个组合。今年六月,他们与独立厂牌“在野音乐”联手打造了一场巡演,主题就是“关于时间的歌”。
上周连续三晚,他们一口气完成了上海北京深圳的三站演出,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跑来了广州,出现在这场分享会的现场。当晚,他们也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就是这轮巡演的广州站专场也已确定,将会在8月14日举办,而且还是在星海音乐厅这么高规格的场地。
采写:南都记者 黄锐海 实习生 卢楠
相遇 刚认识15分钟 你就把底牌翻给我看了?
分享会开场的第一个话题,理所当然的是从林二汶和刘胡轶相识的故事聊起,这段故事两人已经讲过多次,但每一次都会有新鲜好玩的细节。刘胡轶说,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好声音学员参加首次录音的巴士上,当时他看见一个裹着大棉袄,脸很熟悉的学员,就在心里嘀咕了一句:这不会是唱《最幸运的人》的那个林二汶吧?
“我坐车有个习惯,就是总会等到最后一个才下车,但那次在巴士上,我发现有个人跟我的习惯是一样的,因为她比我还迟下车。”刘胡轶回忆着他们第一次碰面的情景。可以说,还没正式认识前,两人就已经显露出“臭味相投”的一面。
但那时候,刘胡轶还不确定这个女孩是不是林二汶,于是就试探着上前搭讪:“请问你是从内地哪个城市来的?”当听到对方说是来自香港后,刘胡轶就很肯定地说,“你就是林二汶。”
至于林二汶对刘胡轶的印象,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林二汶说,从前自己曾经也是很简单的人,但毕竟出道那么多年,如今在待人处事上多少还是会有点世故,所以当他们认识仅仅15分钟后,刘胡轶就递上耳机要求林二汶听一听他的《从前慢》时,林二汶就有点惊讶了。
“我们才刚认识15分钟,简单聊了两句而已,更何况大家现在还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你就这么快把底牌翻给我看了?”林二汶说,这家伙能这样跟她说话,证明这人挺有意思。于是她也很直爽,听完后毫不客气地就指出刘胡轶这首歌在唱法方面的一些问题,却没想到刘胡轶就这么乖乖地接受了,之后就按着林二汶的指点去唱。所以直到今天,《从前慢》这首歌里也留着林二汶的痕迹。
相处 学术控与学术控在一起都聊些什么?
当然,如果不是如刘胡轶所言,二人在音乐上都有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完美主义倾向,那么巴士上献歌求教的桥段,充其量不过是“好歌曲”的一个令人称道的花絮而已。但其实,他们在日后的相处中,这种音乐专业上的“学术控”式交流,还相当地多。
譬如在分享会上,当有歌迷问起林二汶某首歌的创作动机时,她那一套一套的关于歌曲结构,具体乐句的安排等学术用语张口就来,完全无关任何心情、故事、感觉的感性叙述。刘胡轶则把《从前慢》拆解到“节”和“字”,令主持大呼:“大家听懂了吗?”
但在采访中,聊起关于“学术范儿泛滥”会不会带入合作中的话题时,刘胡轶则非常明确地表示,这些规则和技术性的东西不会束缚他与林二汶的创作,除了遇到必须用技术来解决的阻碍,否则一个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法,始终是应该被保持的。
身为一个被刘胡轶称作“前辈”,描述为“时时都很需要她拉一把”的资深唱作人,林二汶却反复强调自己对于刘胡轶这样一个专业的,意见精确的“乐迷”所抱有的珍惜之情,“我写了那么多歌,曾经有很多不同的前辈给我不同的意见,可是却没有一个专业乐迷给我的这么中肯,因为对于一首歌,他会在房间里反复地听。
有他这样精确的意见存在,我会觉得是对于我作品的一个精读。”刘胡轶亦表示,创作好比照镜子,要看到镜子的另外一面,必须要志同道合的伙伴来一起帮忙。
相通
我们不应该去抱怨大环境,有人和我们一起感动,还有什么不够呢?
唱片行业的萧条,独立音乐创作者的举步维艰,令二人的合作更添一层惺惺相惜的情谊。当记者提到二人平时会互相推荐那些中意的独立音乐作品时,林二汶和刘胡轶相视一笑,林二汶甚至抑制不住欣喜般地从椅子上欠身向前,一挥手臂“太多了!有机会再专门开另一个访问吧!”
然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拒绝说出个自最喜欢的独立音乐作品,甚至拒绝为独立音乐本身下定义,也许是出于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许是将存在于他们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推到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层面上。
刘胡轶说,光是“好歌曲”,每年就有上万人投稿,导师没有推杆,并不代表他们的作品不棒,并不代表那样一种包罗万象会被掩盖,更不要说,一个乐队的成长和丰富,需要经历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定义和结论,只会成为一种束缚。
也正如林二汶的总结:“我们不应该去抱怨大环境,有观众和我们一起感动,还有什么不够呢?也不必去想所谓推广,因为没有一个认识或者打动人的方法会比自己去认识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