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葆的儿子 "双料影帝"杨在葆:我是商业大潮的败将 但非降将
上世纪80年代,杨在葆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军人、改革者的形象,以其阳刚的气度成为那个时代的硬汉代表。1984年,他在汤晓丹导演作品《血,总是热的》中饰演一位大刀阔斧、处变不惊的厂长,获得第4届金鸡奖和第7届百花奖的双料影帝。
1986年,他自导自演影片《代理市长》,饰演一位为民请命的市长,再获第9届百花奖影帝。正是风头无两的时候,他却渐渐淡出银幕。近日,本报记者在杨在葆的家中专访了这位三料影帝,发现年近八旬的他仍是一位血气方刚的硬汉,其退隐背后更隐藏着莫大的勇气与硬骨。
身有刺骨
心无防线口无遮拦
对杨在葆的脾性,老艺术家许还山曾用八个字形容:“心无防线,口无遮拦。”对当下的影视圈,杨在葆有很多的“看不惯”:“业精于勤荒于嬉,现在绝大部分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影视,就是在‘嬉’。插科打诨,闹着玩儿,能出什么好片子?”
更让他无法容忍的是圈内的不良风气,几年前参加一场慈善放映活动,发现几乎没有当红电影人到场,杨在葆愤然批评:“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离开了观众,你们什么都不是!”有几次当评审,遇到有参评者来送东西,他当时收下,评奖结束后就尽数退还,“我理解他们,他们也是工作人员,我不收,他心里没底,但我很反感这种行为,评完就赶紧退回去。”从那之后,他再也不参与任何评审活动。
这些“瞎胡闹”让杨在葆觉得“没有意思”,他说:“在文学艺术这个地方,我无能为力,无法改变,更不愿与之为伍,不干了总行吧?”于是,他开始主动从银幕中淡出,“我是商业大潮的败将,但不是降将。”
有朋友劝告:“干嘛这么较真呢?”他却反问:“做人不认真,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在他看来:“我不是戏子,不是工具,我有独立思考。我对所有这些都有大爱,但我眼里容不下沙子。”
胸有硬骨
怕,还是什么男人?
在银幕上,杨在葆曾是迷倒无数观众的阳刚硬汉。在生活中,他更是有着一副铮铮铁骨。一岁时丧父,母亲寡居并带着他和三个姐姐,从小他就知道自己是要“扛门户”的。回忆儿时生活,杨在葆说:“我母亲从来不把我当孩子看待,生病时也只是坐在我旁边,从来不会说‘宝贝来抱抱’。
我们家的墙上贴的全是岳飞精忠报国、桃园三结义、二十四孝一类的字画,从小受的就是这种忠孝节义智仁勇的教育。”因此,尽管经历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独子重病,杨在葆依然达观、坚强,他说:“男人的手要伸得开,摊得平,不能畏畏缩缩,什么都怕就没有男人气质了。”
这样的个性也传给了他的下一代,因为身患重病,杨在葆的儿子经历了一次次的心衰、一次次的抢救。又是一次病危抢救成功后,他对儿子说:“你有什么不舒服就跟爸爸说。”儿子好不容易喘匀一口气,回答的却仍是:“还好。”杨在葆更骄傲地告诉记者,儿子的网名叫“阴阳界”,“他说他常来常往”。
心有风骨
习字作诗关心微博
第一次走进杨在葆的家,会误以为来到了一间书法工作室。整间客厅几乎被一张巨大的书案占满,桌上堆满笔墨纸砚,窗边摆一张茶桌,不时有风吹进来,卷起墙上层层叠叠的宣纸。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杨在葆就结束了80年代几乎每年主演一部电影的节奏,只在1998年自导自演了一部《昨日的承诺》,2007年在电视剧《卧薪尝胆》中出演吴王阖闾后,他更是就此退出银幕。
退休后的生活,便是写字、作诗,杨在葆笑说:“我从‘中国电影家协会’转会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了。”
至于“人家有汽车有别墅”,他无所谓:“退休工资有四五千块钱,够我吃了。”他说:“我就是穿龙袍又怎么样呢?人家也不会说皇上来了,只会说‘杨在葆在演皇上’,所以何必要那个虚的东西呢?”
现年78岁的杨在葆依然保持对生活的关注,会玩微信,会上微博,会开玩笑:“以后有什么消息,我只转499次。”也会“有意识地”看看热映的电影电视剧,目的是“看看已经到什么程度了”。
【听其言】
艺术无需完全客观
有态度才有好戏
从影数十年,杨在葆塑造的角色各不相同,却又都令人信服。在这些角色中,他不仅灌注了演技,更加入了自己的批判与好恶。
杨在葆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总结为:“要关注生活、参与生活、干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干预生活。在他看来,把艺术变成完全客观的并不可行,创作者要参与到生活中,参与到具体的事件中,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审美、批判,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简言之便是有自己的态度。否则只是一个传声筒,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丑,他说:“如果你自己的内心、灵魂就是虚伪的,那呈现出的也只能是虚伪的角色。”
而对现在的一些“一部戏演员”、“一个角色演员”,他认为病根就在“没有文化的智商”。他说:“演员的高矮胖瘦其实无所谓,关键要有感悟力,只要演员能够真正感受到角色的内心、境遇,即便外形不那么像,也能通过表演传递出来。”而所谓领悟力,他认为关键在于文化的智商、形象的思维,要感性而非理性。而从杨在葆的个性来看,他显然是一个感性而且敢于表达自己真性情的人。
【忆其事】
军人土匪改革者
他演一个像一个
回顾杨在葆的银幕形象,人们多会提起他在《红日》中饰演的连长,在《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的将军,会认为他以演绎军人见长。其实不然,他曾在《原野》中塑造了一个集正气、流气、匪气于一身的反叛人物,还曾跨界当导演。
《红日》
学生“连长”以假乱真
1959年,杨在葆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第一部戏便碰到了汤晓丹导演的《红日》。回忆起这部作品,杨在葆对自己主演的连长一角非常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都有些公式化、概念化,人物没有性格。《红日》的编剧瞿白音是当时的上海电影局局长,他就主张人物要回到生活里去。不能根据概念创作,不能做遵命文学。所以这个连长有点出格,会喝醉酒,也有点散漫脾气。”
这个有点出格的人物却得到了观众的喜爱,连部队官兵看了都四处打听“演连长的是哪个部队文工团的”,其实杨在葆一直在校园里,哪里当过军人。
《代理市长》
自告奋勇“代理导演”
《代理市长》是杨在葆第二次获百花奖影帝的作品,也是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而这个导演职务竟是他自告奋勇要来的。原来,《代理市长》本由陈怀恺执导,他却在开拍前夕病倒住院了。杨在葆心里着急:“这部戏要开拍的事都已经宣传出去了,偃旗息鼓了多难看,以后我可怎么见人呢?”于是,他找到了出品这部影片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对他的主动请缨,北影厂厂长还有些犹豫。
还好在此之前,杨在葆曾执导过电视剧《上海屋檐下》,报告了这一情况后,北影厂立刻应允由他担任导演。
《原野》
换角救场却一偿夙愿
杨在葆拍摄的作品中,《原野》虽未为他带来任何奖项,却是不得不说的一部。这部由曹禺作品改编而成,由杨在葆、刘晓庆主演,表现了复杂人性挣扎的影片曾被禁7年,1981年拍摄完成,直至1987年才公开放映。
杨在葆透露,《原野》剧组成立时,饰演仇虎一角的其实不是自己。在拍摄了几段样片后,剧组决定换角却苦苦找不到人,还是组内一位美工师提议,由女主角刘晓庆亲自从黑龙江打电话到上海,才找到他来试试。这个电话可是让杨在葆大喜过望,早在大学期间,他就非常喜欢曹禺的这部作品,几次想在校内排演都没能如愿。
接到电话他就坐上了北上的火车,途中看完剧本,第二天试妆,第三天就开拍。他说:“我根本就不需要准备,戏早就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