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典集团的王秋杨近况 今典投资集团董事长王秋杨:征途上的行者
洪晃曾评价说,王秋杨是个传奇女子,她的胆量、性格和相貌都是新中国新女性的典范。在今年7月登顶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之后,王秋杨成为首位登顶世界七大洲高峰、徒步南北极点的中国女性。短短7年间,王秋杨实现了从业余登山爱好者到非职业登山健将的蜕变。尽管有诸多充满光环的社会身份,但王秋杨最愿意被称为“在路上行走的人”。
王秋杨,第一位登顶世界七大高峰、独步到达南北极点的中国女性,今典投资集团董事长,苹果慈善基金会创办人
享受攀登的孤独
坐在层高6米的办公室里,王秋杨一身疲惫。从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回归城市生活,她还没有完全适应。梦想一夕达成,反而令她生出一份失落。她用“无所事事”来形容这段时间,那种感觉“就像个失业的人一样”。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昨天下午她去健身房进行恢复力量训练。
体重仅54公斤的她,能举起75公斤的重量做深蹲。几个小时的训练之后,她精疲力竭地回家。一整个晚上,肌肉酸痛到无法入眠,以至于今天坐在椅子里,向后稍稍转动一下胳膊,都疼得让她直皱眉头。
力量训练为王秋杨找回了活着的感觉。对她来说,登山不只是攀爬,而是一种在登山开始之前就已经进入的状态。缓解失落的另一个方法是写作。她原本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只要一踏上旅途,她就会有与自己对话的需要。从徒步南北极到陆续登顶世界七大洲高峰,山友们斗地主的时间,她就窝在帐篷里写日记。
即使在准备冲锋登顶的最后几天,她从山上下来休整之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写日记。一个地方一本,9本日记整理出来有8万多字。于是,就有了两本记录自驾游的书和一本记录登顶珠峰过程的书:《只为与你相遇》。
在她看来,“7 2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个人登山运动一个阶段性的结束。她打算列出写作提纲,重温6年间在路上认识的朋友和登山过程中经历的故事。她说:“我这个人老是匆匆忙忙的,但我相信南美印加土著人的一句谚语:赶两天路要歇一天,否则你的灵魂会跟不上你的脚步。
”登山运动起源于18世纪的阿尔卑斯山,早期属于高风险运动。伴随技术、装备和个体经验的进步,登山运动在20世纪进入个体化时代。但包括珠峰在内的世界七大高峰,仍然是人类挑战极限的存在。在不少人眼中,登山运动是个富人运动。登顶一座海拔5000米的山,不用协作也要1万元;超过5000米海拔的山,3万-5万元;登顶8800米的珠峰,装备、进山费、协作和物资费就要25万元人民币。
但财力保障仅仅是前提,登顶珠峰仍然充满风险。即使有了充足的物资准备和专业协作,还受到天气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所以王秋杨常说:“不是人征服了山,而是山眷顾了人。”
2003年对王秋杨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她开车自驾游去了西藏阿里,为设立苹果慈善基金进行实地考察;同年,她看到了王勇峰一行登顶珠峰的直播,并与登山结缘。这两个看似颇为随机的事件,彻底改变了王秋杨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她今天的生活重心。
7年后,她已经为苹果慈善基金投入1500万元人民币,在阿里建造了4所学校;同时从一名登山初学者成为首位完成“7 2计划”的中国女性。无论在职业登山圈还是非职业登山圈,王秋杨都是一个传奇。
她在军人家庭中长大,自幼受到的教育是崇尚英雄,青春期又为三毛的流浪文学所吸引。因此,2003年当她偶然看到王勇峰一行登顶珠峰的直播:登顶后,队员们展开国旗,配着国歌。她感动得热泪盈眶。经过王石介绍,她结识了登山队长王勇峰。
王勇峰很快发现,她在登山运动上有优势。尽管王秋杨比较瘦弱,一米七的个子只有54公斤,但她的高山反应却很轻微。在7000米的海拔高度,她的高山反应往往等于普通人在5000米海拔的反应。换句话说,在平地上体能比她好的人,在山上可能只能跟她打个平手。这种天分,正是登山运动需要的素质之一。
她原以为登山是个集体运动,有几百人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直到2003年10月第一次登顶云南哈巴雪山,她才对登山运动有了完整的认识。在一天的行走中,越往上走人越少,队友们前后相距甚远,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她当时在城市里每天过着早晨7点上班,晚上11点才下班的日子,公司事无巨细她都要过目签字。
在山里行走,她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快乐,发现“人生其实还可以这样度过”。第一次登山之后,她逐渐放手公司的具体事务,每年拿一半时间用来行走。
从2003年到2005年,她对登山抱持一种随性的态度。出门之前不订时间表,不买返程机票。旅行只有一个方向,无所谓目标感。走到某一天觉得该回家了,就立刻回家。这期间,她陆续登顶了四川四姑娘山二峰、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新疆墓士塔格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和西藏启孜峰。
问她,登山爱好者有哪些特质?她说:“首先要敢于上路,敢于挑战自己,才能走出那一步。并且登山不是每次都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山友,能够一个人自己上路,是一个可以享受孤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