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诗】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虞美人•听雨》一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作者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感怀已逝的岁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经历,暗示整个时世的变迁。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词人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又是多情善感的。处身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描绘了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那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词句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少年时不会预料到未来的处境:为了生计而浪迹天涯,为了理想而漂泊南北;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瞧那舟外江阔云低,前路茫茫;听那萧瑟秋风中传来几声南飞孤雁的哀鸣声……此情此境怎不让人柔肠寸断!一腔旅恨、万种离愁也就全都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此句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作者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词句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是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的不尽慨叹,蕴藏着无限的惆怅。唉!满怀愁绪,欲语泪先流。仰问苍天,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短短一首词,概括人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虞美人•听雨》一词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其传神的形象性、鲜明的画面感、含蕴的深厚性,都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词虽为小令简笔,看似“语语纤巧”、“字字妍倩”,但深衷浅貌,绝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