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涵的女儿梅思繁 梅子涵和他的《女儿的故事》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梅子涵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学者.学者梅子涵教授曾经写过一本理论书<儿童小说叙事式论>.在这本书中,梅子涵立场坚定.情绪饱满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基本点是强调创新.我一再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作为小说家,儿童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读物.故事.小说,还在于推动.发展他所从事的那种形式--这是一种精神和理想的体现."最近10余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梅子涵几乎一直是中国当代少年小说界最喜欢谈论"形式"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系

梅子涵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学者。学者梅子涵教授曾经写过一本理论书《儿童小说叙事式论》。在这本书中,梅子涵立场坚定、情绪饱满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基本点是强调创新。我一再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作为小说家,儿童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读物、故事、小说,还在于推动、发展他所从事的那种形式……这是一种精神和理想的体现。”

最近10余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梅子涵几乎一直是中国当代少年小说界最喜欢谈论“形式”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作品更是一以贯之地表明了他对于更新少年小说叙述模式、创造新的叙事可能的迷恋和执著。他的许多作品都显示了强烈的个性表达欲望和形式更新倾向。

早在20世纪80年代,梅子涵的《课堂》、《走在路上》、《蓝鸟》、《双人茶座》等小说就以其新颖的叙述方式和语体意味引起过儿童文学界的广泛注意。进入90年代,当不少作家因为种种原因在儿童文学艺术实验领域偃旗息鼓、抽身离去的时候,梅子涵却拒不“投降”或洗手歇息,反而以更加忠诚的艺术态度、更加有效的艺术行为继续着他的小说叙事艺术的革新努力。

他的《林东的故事》、《曹迪民先生的故事》,直至最近的《女儿的故事》,都频频引起了儿童文学界乃至更大范围内人们的关注。

《女儿的故事》其实只是用看起来拉拉杂杂、毫不经意的方式,来讲述女儿梅思繁以及爸爸、妈妈、同学等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琐碎而又鲜活的片段,这些片段构成了小说中像日常生活那样平凡和自然的叙事流程。比如女儿梅思繁一直当班干部,因为偶尔对群众态度不好就当不成了;她喜欢和擅长文科,于是在中文系当教授的爸爸为了她的升学考,便老是跟在后面督促“数学抓抓紧、抓抓紧”;她体育成绩不好,爸爸便说“身体要锻炼好太重要了,以后考高中,考重点,也要看体育成绩的”。

还有,梅思繁如何参加作文比赛、辩论赛、英语演讲、语文演讲、大合唱比赛,等等。在《女儿的故事》中,梅子涵似乎放弃了经典少年小说的一切叙事技巧和艺术秩序,而展示了一种无传统技巧或反技巧的叙事可能。用传统的技术主义观点来看,它的随意和任性已经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但是,它在似乎不经意的叙述形式中,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技术美学观念的文本形式。

这些少年小说带给读者的阅读感觉是别致甚至怪异、灵动而又诙谐的。它会使我们在一种怪异而又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原来故事不光可以那样叙述,还可以这样叙述;小说不但可以那样结构,也可以这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