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天健人品 卢天健的妻子 卢天健:最成功的年轻人回到国内来创业
“如何才能在祖国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卢天健一直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然而,当他真正面对西安交大副校长的岗位时,当他将要真正置身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工作中时,这个疑惑也自然迎刃而解:“我将利用在国外取得的经验和积累,推动中国的科研、教学、大学管理和教育,真正与国际接轨。”
西安交大是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之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责任重大呀!”卢天健一上任,郑南宁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与世界知名大学相比,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理念上,二是标准、门槛上,三是体制、机制上。”卢天健认为,一流大学不是一味求大求全,而应将重心放在结构、质量、效益上。如剑桥、哈佛、耶鲁等,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只能是“袖珍家庭”,但她们的办学思路:要办的学科就必须是一流的,否则就不办。
“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竖起中国大学的旗帜,就要有世界的眼光、视野和胆魄。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建立一套具有国际特色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体系。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世界一流。”郑南宁的一席话,给卢天健吃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他推动学校“与国际接轨”的信心。
他一个院系一个院系走访调研,了解学科设置和科研进展;他与广大师生认真交流,探讨如何将国际理念本土化的问题。卢天健特别提到,剑桥培育出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巨匠以及8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究其原因,其“学院制”和“导师制”匠心独具,居功至伟。
他还举例:3年前在英国大学评估中,剑桥建筑学系科研得4,教学得5 。而其他系科研、教学都是5或5 (最高是5 )。学校领导盛怒之下,决定撤消建筑学系。后经一些名教授和著名校友说情,建筑学系才得以保留,但被要求立即整改,尽快回到一流之列。
“虽然没有必要完全照搬剑桥模式,但其许多经验还是值得借鉴。”卢天健认为。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一个改革试验田竟恰恰就是建筑与力学学院。“难道是巧合?”他有些犹豫,但认真调研后发现,该学院在学科设置等方面不是十分科学、合理,与剑桥建筑学系存在的问题并不一样,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只会影响有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他果断报请改革,并获准对该学院与其它院系进行整合:撤消该学院,成立航天航空学院、人居环境与建筑学院。卢天健迈出了施行“新政”的第一步。
“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对于人才之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卢天健深谙其理,“哈佛引进人才,瞄准的就是学术大师。”他与有关专家认真研究,逐步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人才引进标准和评审制度。同时,作为从剑桥受聘归来的副校长,卢天健也成为该校吸引人才的招牌和范例。在他的影响和牵线搭桥下,来自英国、日本的教授、博士甚至还有卢天健的韩国学生,纷纷加盟卢天健麾下。
“我只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
2005年7月1日,2005~2006年度“973”计划项目实施会上,卢天健郑重地从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手中接过聘书,受聘为“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创新构型的多功能化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超轻多孔金属材料是一类新颖多功能材料,具有超轻、高比强等优良性能以及减震、散热等特殊性质,在高能耗装备和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这是西安交大第一个一次申请成功的“973”项目,也是该校连续3次以第一承担单位的身份获得“973计划”资助,极大地提升了该校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回国还不到一年,卢天健就获得国家重点课题,再次引发学界瞩目。“这就是卢‘剑客’的价值体现啊!”西安交大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铁军不禁眉飞色舞。但卢天健对此却静如处子,心芷如水:“我只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起了一个带头人的作用,光靠一两个人是不行的。
”在中国乃至国际力学界,从该校工程力学系走出的“三剑客”(卢天健和现任德国马普研究所所长的高华健以及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锁志刚)的故事多年来广为传颂。“三剑客”全为哈佛博士,卢天健是其中之一。
“只有团队实力强大了,拳头打出去才有力。”卢天健一再强调。作为该实验室的一员,为了使打出的“拳头”更有力,他与王铁军多次畅谈,其中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引进人才、加强团队建设的问题。
在“973”项目申请中,卢天健吸收实验室1/3左右科研人员作为骨干,同时征得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最终申请成功。最近,在卢天健的努力下,由该实验室主持的一项国防“973”项目获得立项,实现了西安交大乃至民口高校在国防“973”领域中的突破。一个以力学为主的实验室能够同时主持两项“973”项目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2005年9月29日下午,该实验室举行国庆茶话会,同时欢送两位老学者退休。卢天健放下手中的其它工作,急匆匆赶了过来,真切地说:“两位老学者为团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向你们致敬。2006年我国进入“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战略,瞄准自主创新,团队式、集团式出击,避免个人游击战、单兵战,力争申请更多的大项目,为学校、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话音刚落,一阵掌声,热烈中,透着振奋……
卢天健,祖籍福州,1964年生于成都。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分别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晋升为教授,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在超轻型多功能金属材料、智能材料、电子原件热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