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编剧 编剧刘恒太强了 我一直很佩服他的
刘恒真可算是老剧骨了,他算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编剧典型,从《本命年》到《菊豆》到《秋菊打官司》,一直到最近的《集结号》和《铁人》,刘恒的编剧涵盖了几个时代,不同的风格和题材,本片虽是命题作文,但一则看出有感情在,二则看出有野心。
第三点则是吴刚,他对王进喜的塑造是可以写进中国电影表演史的,他在庆祝会上的那场演讲,层层递进,具有惊人的爆发力和真实感。刘恒为他写的台词是这样的: 以前医生给我看病,说我贫血,这人贫血,就没有力气,国家贫血,也没有力气,就得给人家欺负,我们就是要改变我们国家的贫血,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是什么,是家里的孝顺儿子,是下地干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
(大意,原台词要好很多。) 我为这种感情而感动,因为我知道那种感情是真实的,在那个时候中国有多少个王进喜,多少个基层的共产党员,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国家,怀着最真的真诚,甘愿付出一切。
可是我觉得,我个人觉得,这一段干活和享福的话,其实是借古讽今的。 王进喜拿着一粒米和一个馒头给大家讲:长征的时候,共产党是这个(米粒),国民党是这个(馒头),但后来为什么国民党垮了?就是因为他们把这个(馒头)留给了自己,把这个(米粒)给了人民。
历朝历代垮掉的王朝,都是因为这个。 这个片子之所以是个成功的主旋律,就是因为它其实没有那么主旋律。 刘恒已经在主旋律的框架内,做到了最好。
全片没有涉及政治,只有人。刘烨那一条线虽然较弱,但相对也已够好,至少在触及一些近乎悲剧性的命题,只是格局的限制,让它只能浅尝辄止。 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没有多少谈主义,没有多少谈政治,更多的是讲人,我觉得这是一种转变(虽然我同样疑心它是否在用讲人,来达到讲主义的目的),《再见列宁》里,德国人有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希望他们的国家变得比现实更好,既不是专制帝国,也不是金钱帝国。
我们,何尝不是有同样的梦想,像有位朋友说的,“当我们的这个国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和国的时候”——我希望改变的并不止是电影。 转自新浪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