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扒手 扒手:布列松式的睿智

2018-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写于2011-09-04) 绝大多人对扒手都持有一种很负面很糟糕的固定印象和定义,就像一只只龌龊肮脏狡猾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捉喊打,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人民公敌社会败类的公认代表,就像被标上了同一标签或戴上了同一面具,凡是扒手都成了令人深恶痛绝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反派角色,破坏社会安定,威胁群众利益,更不能用隐情或理由和不存在任何机会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和分析.但在电影<扒手>中,布列松则透过扒手的视角,及其内心的变化,从另一面切入剖析这一职业存在的必然性,及对人性哲学性的思考.镜头语言相当的平实,

(写于2011-09-04) 绝大多人对扒手都持有一种很负面很糟糕的固定印象和定义,就像一只只龌龊肮脏狡猾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捉喊打,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人民公敌社会败类的公认代表,就像被标上了同一标签或戴上了同一面具,凡是扒手都成了令人深恶痛绝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反派角色,破坏社会安定,威胁群众利益,更不能用隐情或理由和不存在任何机会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和分析。

但在电影《扒手》中,布列松则透过扒手的视角,及其内心的变化,从另一面切入剖析这一职业存在的必然性,及对人性哲学性的思考。

镜头语言相当的平实,慢条斯理的节奏,就像是通过肉眼去细致内敛的观察和记录着周遭的生活,以至于很多人常说看布列松的电影需要耐心,无法理解、投入或享受这种电影风格的童鞋大多都会半途而废或昏昏欲睡,但其实布列松电影的魅力就在于透过这些看似平乏的生活过程和细节能流露出对于生活深刻的思考与探究。

在《扒手》中布列松将大多精力放在了扒手巧妙偷窃的过程及其精神世界的展现上,不但丰富和深刻了角色,更能从这些细节中带出一丝感悟与反思。

片中的扒手并非是那种没啥文化的市井无赖或小混混,而是一个爱看各式各样深奥书籍,并拥有一套反常规另类思维模式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只有是天才或智者才会以离经叛道甚至是犯法或违反道德标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或对或错只由自己评判,自觉是种对社会有益的举动和现象。

很多时候为了不走寻常路耍个性寻刺激找生活的乐趣,为了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而误入“捷径”的时候,往往都会涌现出一股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无形中会出现自我催眠或自我肯定式的优越感和卓越感,以这种自我追捧优秀化的方式来掩盖或淡化自身走的那条不那么正规或正确的道路,得以削弱罪恶感和自身存在的负面性,也是为自己的举止行为造就了一个借口和理由。

住在昏暗潮湿的阁楼里,穷困潦倒,小布丁的房子里只有几件简陋的家具和一些书,更神奇的是唯一一张破损不堪的门就连个门锁都没有,还有个挂念自个常年卧病在床随后不幸过世的穷困老母亲,这就是片中主人公扒手米歇尔有些凄凉的生活景象。

由此看出一些现实中的扒手或许也有着自个生不由己或迫不得已的苦衷,也许是因为生活的窘困和社会的残酷竞争,或是为了家人的健康和温饱,又或是想以优越的条件追求爱和幸福才迫于无奈走上了歧路。

虽说片中的米歇尔并非是以谋生作为行窃的主要目的,但还是不能否认环境的窘迫给他带来的郁闷和压力。

而米歇尔从事这一职业的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出于一种戒不掉的瘾。 偷窃过程中的那种刺激和兴奋,不同技巧和花样的偷窃行为带来的新鲜感及引人沉迷投入的诱惑力,偷完成功后的那种由心而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起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与同伙的默契搭配,内在的胆怯、心虚与慌张,外在的淡定、沉着与冷静所激发出来的快感,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种摆脱不了戒不掉的心瘾,是循规蹈矩的平凡生活所难以给予的,屡试不爽所激发出来的欲望就像造就了一种生命力,给无力乏味艰难的生活注射了一剂兴奋剂,易迷失心智享受而沉迷于其中,让人难以自拔,社会中像米歇尔的人有太多太多,并非说的是遭人白眼遭人唾弃的‘职业’,而是他的思想和状态,无法规规矩矩起早贪黑的工作,热衷刺激与新鲜,不劳而获的轻松和愉悦,及完全散失了生活的信仰和意义,只能依靠极端或另类的途径来谋求精神上的慰藉。

这无疑是对社会中活成行尸走肉或误入歧途童鞋的一种深层次极具反思性的投射,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享受人生,如何让人生变得令自己满意的精彩?这都是我们时常会扪心自问并试图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或许又是大多数人有待一生都无法作出满意回答的问题。

片中米歇尔情绪不动声色的变化,内心微妙的起伏与波动,布列松以日记和旁白的方式到位而内敛的展现了出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相当丰富而极具内涵的扒手。

从一个让人不屑一顾活在社会边缘底层的‘扒手’身上却能激发出高深的哲学性的人生思考,看似行云流水般的流程和简易的故事框架,却能从中得到很深刻的感触和领悟,这就是大师的魅力,实属布列松式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