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诚现状 马立诚对话保育钧:中国现在是豪门经济 疾呼真正的改革

2018-04-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保育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连讲了50个加快,可见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我觉得,转变发展方式,要靠改革推动,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只有加快改革,才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下,我认为5大改革应该尽快推动.第一,财政体制改革.为什么内需启动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合理.不科学.不统一.不透明.我们每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速都超过GDP的增速,以2009年为例,GDP增速是8.7%,财政收入增速是11.7%,达6.8万多亿,加上土地收入和其他预算外收入

保育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连讲了50个加快,可见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我觉得,转变发展方式,要靠改革推动,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只有加快改革,才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当下,我认为5大改革应该尽快推动。

第一,财政体制改革。为什么内需启动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合理、不科学、不统一、不透明。我们每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速都超过GDP的增速,以2009年为例,GDP增速是8.7%,财政收入增速是11.7%,达6.8万多亿,加上土地收入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实际上超过10万亿,差不多占GDP的三分之一,这种比例是不是合理?值得研究。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的比重低,二次分配中政府占的比重高,内需怎么启动?

2007年离开全国政协之前,我专门写了一个书面发言,提出加快财政体制透明化改革。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财政收支就该透明。过去,每次两会期间,报告财政预算情况,头天晚上才发下那个表格,第二天就得收回去,看也看不明白。而国外的议会,80%以上时间是讨论预算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抄国外的做法,但总得透明公开,让人大代表看得明白,能充分发表意见,才能使财政收支做到科学合理。

第二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国有企业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好像成功了,其实还远远没到位,甚至有些国有企业比改革之前更坏,为什么?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是政企不分,政府还管着呢,现在的国有企业政企分开了,它是独立法人,垄断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无边界地扩张,与民争利;过去国家统一工资,现在国企有了自主权,给自己定高工资,拿几百万、上千万工资。

除工资之外,职务消费是工资收入的好多倍。这些企业体现不出国有,实际上是内部人控制的“官有”。

国企改革要搞清楚,国有企业究竟应当干什么?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搞好国企的战略布局,才能真正实现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的很好,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体系。但到现在为止,这个体系还没有实现。我们的银行除了政府办就是外国人办,老百姓办限制很严,民间资本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另一方面,银行的资产膨胀得很快,但是把老百姓的钱拿过来,只许我经营,不许你经营,吃存贷款利差息,练不出真本事。没有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的健全金融体系,没有大量中小银行参与竞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就很难解决。

第四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里人毕竟还有块房产,买了房子有产权证可以到银行抵押贷款,而农民却不同。第一房子不能抵押,第二承包的土地多数地方不承认产权,到银行抵押人家也不认。应该让农民真正有自己的产权,尽快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抵押,住宅、宅基地都能够流转。现在讲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这应该包括农民在内。

第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政府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不应有自身的特权利益。但现在,第一,权力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有形的资源和无形资源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审批权、核准权,被一些部门变成配置权,各地不得不“跑部钱进”;第二,地方政府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政府办企业,跑项目,上企业,忙得不亦乐乎,而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社会建设方面却很少下工夫,一些地方官员无限制地干预微观经济,给企业增加不少负担。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有一节谈政府自身的改革,提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希望这方面真正有所进展。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改革为前提,以市场化的、法治化的改革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