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的故事 【讲述北航的故事】王永志:中国人的飞天梦
《北航校报》第840期头版“讲述北航的故事??庆祝建校60周年”栏目刊发我校杰出校友王永志院士文章《中国人的飞天梦》:
〖编前话〗2010年11月2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我校杰出校友王永志院士莅临北航,与我校师生一起畅谈“中国人的飞天梦”。2012年2月24日,本报记者来到王永志院士家中,倾听王院士讲述他的载人航天经历,本期“讲述北航的故事???庆祝建校60周年”栏目,将与您分享北航人王永志院士的传奇人生。
王永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北京航空学院)52级校友,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他先后参加和参与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他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长达14年,主持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和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论证,主持了总体技术方案设计,组织了研制、试验中的总体技术协调,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工程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路。二十年来,他引领并见证了中国飞向太空,飞向月球之梦。
中国人的飞天梦
◆王永志
【求学之路??“年青时代要结合国家需要选定事业的方向”】
1950年2月,广袤的东北大地尚沉睡在冰封之下,我依依挥别了故乡和亲人,登上了去沈阳的列车,开始了东北实验学校的求学之路。
也许是出身农家的缘故,起初我最喜欢的课程是生物课,理想当一名生物学家,改良物种,创造新物种。我幻想着有一天小麦、水稻能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但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们连正常的学习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就意识到如果连国家都没有了,改变物种有什么用?帝国主义欺人太甚!当时包括我在内,大家都踊跃参军,准备汇入保家卫国的洪流。但是高中部不让参军,校长说了“抗美援朝是爱国,把学习搞好也是爱国,因为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我们只好留下来。
随着战争的进行,学校附近的机场上空出现了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看到志愿军空军驾机起飞迎敌,展翅蓝天的飒爽英姿,大家内心充满羡慕。从此,我的思想发生了大转变,立志学习航空。老师告诉我,想学航空,关外可能没有,你得到关内去学,于是就下定决心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后来并入了北航。
在清华园学习一年之后,我被选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5年被选派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三年级时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新技术协定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从此走上了航天的道路。
【筑梦太空??“空间站和月球是人类迈向更远星球的必由之路”】
从1961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起,就投身到国家的航天事业当中,从“两弹一星”工程一直到载人航天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源于“863”计划,也就是1986年3月小平同志的批示。工程正式上马是在1992年9月21号,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批准载人航天工程开始研制,并且批准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决心很大。
当时我是五个参加汇报者之一,主要汇报了总体技术方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第一步是飞船工程,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工程,第三步是空间站工程。
“飞船工程”指的就是要圆飞天梦想,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性突破,2003年杨利伟安全返回地面的时候,就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第二步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神舟七号”上了三个人,两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改造而成的气闸舱,打开舱门,翟志刚进入外太空行走,标志着我国突破了出舱活动技术。再就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通过载人航天科技队伍的一致努力,“神舟八号”已经顺利地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今后的几年,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交会对接技术试验,并发射空间实验室。
第三步是“空间站工程”。星际航行,人类首先要冲出地球,非得有空间站不可。空间是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的第四活动领域。作为长寿命的大型近地空间设施,空间站有助于我们掌握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生活和工作等相关技术,可以开展相对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以及人类长期空间驻留的生理和医学研究等。这些都是人类飞往其它地外天体必不可少的基本技术,是迈向更高远目标的必由之路。另外,地球轨道空间是战略空间,控制和掌握这一空间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和太空独特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实验平台,在建成后,中国人就不是进入太空几天就回来了,而是进驻太空,有利于国家安全,有助于我们在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恒久的强烈愿望。宇宙的奥秘太多了,而我们对于宇宙了解得太少。比如,美国曾探测太空发生了一次高能量、长时间的爆炸过程,经分析发现是一个苏醒的黑洞吞噬了一颗恒星,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同其他星球一样,地球也有着成长和将来逐渐变坏甚至衰落的一天。所以从长远看,寻找适于人类生存的其他星球,以便永远地把人类和人类创造的文明保存下去,就成为载人航天的根本宗旨。正如现代航天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我们在近地空间掌握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之后,就自然会将目标放在月球。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去月球没问题了,才好远行。所以就我个人认为,载人登月应该干。当前世界主要航天大国都有相关的月球探测计划,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纷纷提出在2020年到2030年之间实现载人登月。我们什么时候干?早干晚干,早也不必太早,不与美国、俄国争先,但是也不能太晚,不能晚于亚洲近邻国家,这样才有更大的意义。
【未来寄托??“希望年轻学子接好接力棒,使中华民族更快复兴”】
中国人的载人航天规划有非常宏伟的目标,现在的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时间也很紧迫。过去我有这么一个信念,现在依然不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他根本不能称之为世界级的强国。我想现在仍然是如此,没有强大的航空航天,成不了世界级的强国。
当前咱们国家咱们中华民族正处于强势崛起的时候,各行各业其中包括航空航天领域都得到迅猛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航天发展的脚步是坚实的,基础是牢固的,否则出不了这么大的成就。
但是和世界强国相比,我们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我们国家航天科技诞生的时间并不很长,技术难度又很大,认识到的都解决了,肯定还有认识不到的地方,因而航天仍然是高风险行业。怎么样把工程继续搞扎实,弥补不足,缩短差距,进而赶上和超过他们,这个任务将落在青年人的身上。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还是得靠年轻人!所以我希望将来加入到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学子们能够继续秉承、发扬载人航天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接好接力棒,使我国尽快成为创新型国家,使我们中华民族更快地复兴。
作为一个青年人,要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工作之后,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我们的一生应该不断学习,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我希望大家在学校好好学习,把基本概念弄得非常清楚,把基本原理学得很透,掌握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大学毕业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用新的知识去解决,只有不断学习,人生才富有生气和色彩。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高层次领军人物,但是哪个层次上都要有骨干,各个层次都需要人才,只要能够在你的层次上很有作为,就很好了。
我们这代人都是这样,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祖国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让我干什么就把它干好,自强不息,这就是最基本的信念。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儿?我想不一定都要轰轰烈烈的事迹,一个人活动半径、影响力有大有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所作为,赢得周围人的尊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这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