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文杰 李文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原始社会似乎还有一个经由父系社会向母系社会发展的阶段或者是“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这样一个历程。至少,据随葬制度、随葬品,似乎很难将半坡类型早期以及前半坡时代推测为母系、母权社会,考古事实显然给既有理论带来了麻烦。
视半坡类型的多人二次葬为母系氏族血缘纽带很牢固的表现也是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认为“合葬制的盛行,表明氏族血缘纽带关系的紧密”(该书第600页), 严文明、巩启明、 张忠培诸位先生均持这种观点,上面的叙述中已有所涉及。
此外, 李仰松、 吴汝祚、邵望平、李文杰、 李绍连等亦有大同小异的认识,但邵望平、 李文杰先生却将横阵墓地多人二次葬视为“母系氏族社会后期” 或“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产生的现象(李仰松《佤族的葬俗对研究我国远古人类葬俗的一些启发》;吴汝祚《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考古》1961年第12期;夏之乾《对仰韶文化多人合葬墓的一点看法》,《考古》1976年第6期;邵望平《横阵仰韶文化墓地的性质与葬俗》,李文杰《华阴横阵母系氏族墓地剖析》,《考古》1976年第3期;
六千年前的村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庙山遗址
关庙山人制陶有三个了不起的发明。一个是蛋壳彩陶工艺。所谓蛋壳彩陶,是比喻陶胎薄如蛋壳,无论是谁,当你面对仅仅一二毫米厚的薄胎,都会情不自禁地为我们祖先的高超技艺感到惊讶。轻巧的薄胎杯、碗,通体绘有黑、棕、红、灰各色花纹,彩色鲜艳,变化多端。
蛋壳彩陶是 大溪文化的珍品,它的发现,把这种陶制技术的史料记载提前了1200多年。另一个发明是烧制陶器的“外红内黑”渗碳法,陶器烧出来,外面是红色,里面是黑色。有的外面戏色,但带有几条黑色条纹。
一次性烧成,不脱色不沾手。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关庙山遗址发掘主持人之一的 李文杰先生通过“实验考古”得知,关庙山人采用的是渗碳法。“窑内渗碳法”使窑内充满黑烟,将红陶变成黑皮陶。
“窑外渗碳法”则是使刚出窑的红陶器渗碳产生变色。关庙山特有的“外红内黑”陶器,多数是圈足底的容器。“黑烟”渗透后可以提高陶质的密度和强度,不渗水。渗碳法是 大溪文化的特点,黑色纹装饰则是大溪文化的“专利”。在国内当时的原始部落中是十分先进的制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