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奇的地位 陈小奇:经典歌曲在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品位

2018-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思潮席卷全国,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动机和桥头堡.当时,人们刚从激扬上进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大众音乐审美倾向于怀旧抒情,多带有民族风.<涛声依旧>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1991年的一天,爱好古文的陈小奇偶然重读唐诗<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优美诗句触发了他的灵感."古人写诗总喜欢留白,这样显得含蓄,但我总觉得这短短28个字没有把作者想说的愁说完,诗句中的留白也让人遐想不尽."于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思潮席卷全国,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动机和桥头堡。当时,人们刚从激扬上进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大众音乐审美倾向于怀旧抒情,多带有民族风。《涛声依旧》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

1991年的一天,爱好古文的陈小奇偶然重读唐诗《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优美诗句触发了他的灵感。“古人写诗总喜欢留白,这样显得含蓄,但我总觉得这短短28个字没有把作者想说的愁说完,诗句中的留白也让人遐想不尽。”于是,拥有扎实中文专业基础的他决定用音乐续写诗中的故事。

借助古典文学为歌曲填词,这是陈小奇的拿手好戏,在此之前他就写出过如《敦煌梦》《灞桥柳》这样的佳作。不过由他独立作曲作词的作品,《涛声依旧》还是第一部。这一曲被陈小奇戏称为“写着玩”的流行歌,还是他创作生涯里耗时最长的作品之一——词曲前后写了两个月,反复修改的次数连陈小奇自己都记不清。

虽然《涛声依旧》创作出炉的当年就获得广东十大金曲,但真正流行全国还是在1993年的春晚之后。陈小奇透露,《涛声依旧》的第一版的演唱者并不是毛宁,而是一位香港歌手。当时电视台还专门拍了MV,但最终没有出版。直到陈小奇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毛宁,他发现,帅气却不浮夸的毛宁十分符合《涛声依旧》这首歌的气质,“就像是给他量身定做的歌曲”。于是,毛宁便重新演绎了这首新歌。

1993年,获得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亚军的毛宁受邀上春晚,当时申报的几首歌曲都没有通过节目组的审核,于是他把《涛声依旧》一曲推荐给节目组。“当时我们都觉得这首诉说淡淡忧伤的歌曲,不太适合上热闹喜庆的春晚。”陈小奇透露,当时节目组甚至考虑过将歌曲改编成符合春晚的风格,可双方考虑再三,发现无从下手。后来是负责歌曲编排的负责人瞒着大家,偷偷进行排练,节目也作了低调处理,只留一个伴舞。

连陈小奇自己都没想到,正是这样一首看似与春晚格格不入的歌曲,竟能一夜走红,成为流行乐坛上的一首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一个时代某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不是靠一个人,一个作品就可以撑起来的。一个时代的好作品能层出不穷,主要是有一帮优秀音乐人在坚持。”在陈小奇眼中,《涛声依旧》的成功有生机勃勃的广东音乐市场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