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无锡市第一中学 江苏无锡市第一中学办学成绩
【摘要】中考作为重点高中招生的选拔性考试,日益受到学生的重视。为此精品学习网中考频道为大家提供无锡市第一中学办学成绩,希望大家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有所参考!
无锡市第一中学位于风光秀丽的太湖之滨、惠泉山麓、运河之畔。我校创建于1911年,是解放前无锡地区仅有的两所公立学校之一,以教育质量高名闻遐迩。解放后,改名为无锡市第一中学,1953年9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1993年起成为一所高级中学。我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校",是江苏省著名的文明学校、模范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
九十多年来,无锡市第一中学由于优秀的办学传统和长期的人文积淀而成为一所名校。一中"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在家长和学生中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声名卓著的教师队伍令同行们羡慕,好学勤奋的校风学风在市民中传扬,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使莘莘学子由衷向往,硕果累累的满园桃李更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一、问题的提出
1、目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党和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努力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承担起一所名校应尽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锡城学生能圆"一中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锡一中的教学规模从4轨6轨8轨直到2003年的12轨。
较以往相比,学生层次发生重大变化,同时这几年又恰逢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的"高峰期",扩招后青年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多,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欣喜之余也不无担扰:扩容会不会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
2、随着无锡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中学校的布局调整日趋合理,兄弟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校园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批省市重点高中脱颖而出,校际差距不断缩小,传统的名校都在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无锡一中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保持先进性和示范性?
3、不可否认,省内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些学校,它们通过加班加点,拼命抓升学率取得了骄人的高考成绩,成为响当当的"名校"。无锡一中要不要改变"轻负担"的传统与它们一比高低?如何高举无锡一中教学"高质量"的大旗,使一中传统"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继续得到发扬光大?
这些严峻问题摆在了每个一中教师面前,新的需要我们作出新的铨释,每一个一中人都必须振作精神,奋发图强,为了新的发展"上下而求索"。
二、我们的措施
1、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把对"轻负担高质量"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我们认识到,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大家统一认识。为此我们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了学生的明天"。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所做的事要着眼于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辈子,换言之,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惟其此,我们的教育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我们所提出的"素质的全面化"是要求学生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符合社会准则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与伦理道德,具有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意识(诸如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国际意识等),具有未来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及学习能力,并且在心理与生理上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环境。
"素质的个性化"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人的先天禀赋等个体特征与条件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通过教育引导和自由发展而逐步形成区别于一般人的风格和能力,这种风格和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必须具有独创性和竞争力。
我们也特别注重"和谐"的价值与意义。素质的全面化与素质的个性化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不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要求,更是相互联系,共同发挥和谐的作用,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促成人才的发展这一目标。同时,基于"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教育应该彰显这种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精神,在教育中努力实现和谐。实现这种和谐,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因而亦是我们无锡市一中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2、重新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要实现"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校园还给学生,激发校园中每一个成员的创新激情,在体会创新快乐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功。其实,我们认为"轻负担、高质量"的根本在于真正激发起学生乐于探索、渴望成功的内驱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构建一个能让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自由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体现就在于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
我校课程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注重学生个体知识系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整合必修课程,发挥一中"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学生需求、师资条件,师生共同参与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包括限定性选修与"课程超市");积极拓展活动课程。
为了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关注了两组关系:一是科学与人文的配合,二是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化学·社会·生活(STS)课程》则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形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科学技术必须运用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思维方法中的"真善美"》的开设使整个课程设置体现出浓郁的文化色彩。把实践活动引入课堂,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只有在物理、化学的实验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但《数学建模》课将实验引入数学课堂,学生第一次发现放风筝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更想不到的是高一学生张笑牧对不起眼的微波炉运输包装箱进行优化设计,他的小论文在2003年江苏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为了给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们设置了被一中的学生形象地称为"课程超市"的自主选修课程。在征询全体学生需求意向的基础上,由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学校向全体学生公布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课程。自主选修课程侧重围绕人文科学、实验探究、艺术欣赏等板块展开的,82%以上的教师能够开设自主选修课程,向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申报的自主选修课程总数超过100门,每学年开设的自主选修课稳定在70门左右。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校将活动课程向实践和研究两个领域进行拓展,《机器人制作》、《程序设计》、《作曲实践》、《陶艺制作》让同学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由学生自发举办了"无锡一中学生原创歌曲演唱(奏)会"。
研究性学习课程更是成果斐然,2000-2001高一年级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就有89个之多。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开展研究的酸甜苦辣,其中研究成果《飞翔吧,中国的动画片》一文引起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有关专家的兴趣,多位国家级著名导演、编辑、专家专程来我校与学生现场交流。
2001届学生程松利用暑假走访了苏锡两地的许多机关、企业,他的论文《谁是苏南老大》在《南风窗》杂志上发表,引发了关于城市竞争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国务院有关方面、无锡、苏州两市高层领导的关注。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实验室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演示、学生验证的场所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场所。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自主探索,也许他们不过是制作了块肥皂,嫁接了一株树苗,但他们感受到的却是实践的快乐。
3、科学实行课程管理
⑴新授课程做"加法"
我们特别重视高一高二新授课教学,对被有些学校减少的高一高二新授课的课时,我们反而要做"加法",给教师足够多的时间从容地完成新授课。我们认为,只有做足了"加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打好了,到了高三我们才能有胆量做"减法",减少高三"炒冷饭"的时间,减去了不必要的训练带来的负担,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让学生能力的提高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式,特别重视讲清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知识的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更要使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过程的教学比结果的教学更重要,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学生只有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获得切身的体验,才能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从"勤奋练习"转变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学习的结果转变为个体的素质。
⑵总课时数做"减法"
既要精简课时数,又要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对各自学科课程知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三种形式的学科知识整合:跨学科的整合,本学科内跨年级和学习阶段的整合,同一学科、同一学习阶段知识的整合。
跨学科的整合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历史、地理、语文、外语等文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可以相互配合,比如语文的阅读、写作可以与哲学课、历史课的有关教学内容结合。
不同的理科课程之间在相关知识运用中可以相互配合。而理科教学中可以进行人文教育,文科课程教学中可以进行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在同一学科内,不同知识在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是可以不同的,但如果在前面知识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为后面的学习"留下伏笔",提前进行有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习,就可以为后面的学习节省不少时间,而前面一些难以接受的知识,如果在后面学习中及时得到复习和应用,就可以加深理解,巩固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学科知识整合,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就可以确定不同学科课程精简的课时数量。
⑶教学效率做"乘法"
"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也获得了相应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了这样的反思,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在逐步的积累中得到了不断的跃升,这种跃升的形式尽管有所不同,但在程度上往往是一种大幅度的变化与发展,从教师的发展上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乘法"。
做好这道"乘法"题,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⑷相对评估做"除法"
总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要求增加课时来确保本学科的领先优势。我们总是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育人目标上来,那就是"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我们每学期都要召开几次专门会议,全体讨论的基础上统一认识,只有各科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学生的最终成功,某一门学科的单兵独进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讲得功利一点,就是在高考成绩上也是如此,一朵鲜花打扮不了整个春天,只有各科齐头并进才能迎来五彩缤纷的满园春色。
我们不是简单地比高考的成绩,如果真的要比,应该把各门学科的人均高考成绩除以周课时数来进行比较,这样的评估才真正的科学。这就是我们的教学"除法",一种相对的教育评价方法。
通过这些做法,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校每年高考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本科进线率达98%,本一进线率达86%,每年有10多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就高考成绩指标中最为重要的两项指标——高分段人数和总平均分,2003年我校在苏锡常的老牌重点中学中名列第一。
2003年高考我校的高分600分以上考生人数就占了无锡城区高分考生总数的2/3,名列江苏省第四,全校学生高考总平均分、本科进线率雄踞苏南著名重点中学榜首。2004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的好成绩。
继6名优秀学生被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大学提前录取后,全校高考总分平均成绩达609分,是无锡大市唯一一所全校总分平均在600分以上的学校。660分以上38人仅次于江苏省海安中学(40人)名列江苏省第二,640分以上高分人数占无锡市区640分以上人数的3/4。
600分以上高分人数在苏南地区遥遥领先。一中成志班的王鑫同学以715分的高分名列苏锡常宁地区总分状元。
另一方面,无锡一中的学生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三年来,在各类竞赛中我校有116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有272位学生获得省级奖,有331位学生获得市级奖。
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0年来,我校着力组织开展学生业余科普活动,我校连续三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集体)。在2002年的第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科技竞赛中,一人获一等奖,九人获二等奖,2003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官慧峰同学荣获一等奖。
2002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三星智力快车"竞赛,多人获奖,学生冯光宇通过层层选拔,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决赛,向全国进行了直播。
进入信息时代,我校以普及计算机知识和提高应用技能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科技竞赛活动。如程序设计、电子报刊、网络知识、网页制作、电脑绘画、动画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素质比赛活动,使他们树立热爱科学的兴趣和从事科学的精神。
2002年获无锡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综合团体(高中组)第一名;王洲等6名同学在2003年在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第二阶段比赛中获一等奖。
⑶增强了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
无锡一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优秀的成绩升入理想的大学,而且进入高校之后,由于一中的毕业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因而在大学中同样学得轻松,取得辉煌的成绩,清华大学领导曾用四个"多"总结一中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发展特点:"学生党员多、学生干部多、考研的多、出国留学的多。
"从2000年开始创办了清华大学在全国唯一与中学联办的实验班"清华—一中成志班",2004年4月2日清华大学顾校长访问我校时对我校的办学成绩表示"十分欣慰、十分令人鼓舞",并希望无锡一中再接再厉,为清华大学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随后顾校长欣然挥毫题写班名——"清华大学—无锡一中成志班"。
四、理论思考
1、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我校的办学理念——"为了学生的明天"。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所做的事要着眼于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辈子,换言之,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在我校的办学理念中的具体落脚点
2、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充足的时空条件
求真务实,按教学规律办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①正确处理好课时多与课时少的关系
通过讨论,校领导将全体教师的思想统一为:要保证高考质量,但又不能增加课时加重学生的负担,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一中学生的素质。碰到个别学科教师要求增加课时,校长总会说"对一中教师来说,如果别人上6节课,你上8节课,就算考得比人家好,你有什么光彩?别人上6节课,你上4节课,考得比人家还好,那才是真本事。"我校高一高二周六、节假日从不补课,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占用自习课。
②正确处理好进度快与慢的关系
我们的教学进度,从高一开始就比许多学校似乎"慢"了一拍。到了高三,有些学科还在津津有味地教着《考试说明》中明确不属于高考要求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意义的选学内容,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校在大范围联合举行的一模考试中往往成绩不如人意,总是要到了每年的4、5月份,才会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挥两方面都达到比较扎实而充分的准备。
我们认为一味贪图进度快,教学中煮了"夹生饭",学生当时只是机械地模仿,看似掌握了,实际上是囫囵吞枣,腾出时间来搞的一轮二轮三轮的复习,很大程度上是在"炒冷饭"重新讲授,往往是得不偿失。
③正确处理好作业量多与少的关系
科学合理地把握作业量对高三年级而言是牵一发全身的工作。大运动量的训练是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其结果是智力中等的学生也会因为负担过重,脑子成了"一锅粥",学生会陷于恶性循环;教师忙于批改作业,处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打乱了复习节奏,挤占了研究复习方略、精心备课的时间,也会陷于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强调要精选作业,在以往的经验和科学测定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作业量,学校对作业量进行刚性管理,实现动态平衡。我们曾对2003届高二年级12个班级进行过跟踪调查,在实施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与要求的前提下,不同任课教师所教的学生对作业量、作业难度感上仍有明显的差别。
授课水平高的老师所教的学生反映作业量适中难度较小,而授课水平一般的老师所教学生则感到作业量较大难度偏深。
控制作业量好比"釜底抽薪",迫使教师提高授课水平,最终得益的还是学生。尽管学校校园网上的资源库中各地名校的最新模拟试题可以在第一时间调用,但各学科不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依赖现成的教辅材料或试卷,即使是阶段练习也要为学生"量体裁衣"。
④正确处理好教学节奏的张与驰的关系。
即使是进入了高三,我校每年11月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照常进行,每周一节的音乐课一直开设到高三下学期。一面是认真而严谨的复习迎考,一面在特级教师郑文千老师指导下填词作曲弦歌不辍……。
高三一年就象长跑一样,如果过早地进入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学生会"疲"掉的。学生们经常说,一节体育课下来,头脑灵活多了,解平时的难题也会豁然开朗。因此我们想尽办法让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打好一场心理战。
⑤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依据情意原理,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提倡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倡教学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进入高三阶段要研究高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教学要讲求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要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提倡为学生节省时间,每一道习题都要有明确的训练目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必须一言中的,反对课堂中的"垃圾语言"和无效的教学行为。提倡爱护学生身心健康,反对用过分耗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去换取成绩。提倡教师建立学生的学习"病历",最大限期度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反对缺乏针对性的低效教学。
3、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保持"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特色的关键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一支师德高尚的学习型和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无锡市一中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先后培养出省特级教师11人,省、市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41人。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各学科组、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将每个学科组的风格特色加以提炼总结,使各自的优良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每个学科组、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因此尽管这几年恰逢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的"高峰期",但一支年富力强、乐于奉献、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善于吸收新知识、运用新科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校教师胸怀崇高使命,凝聚力强,进取心高,聚精会神搞好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无锡一中这一片热土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2003年共有1400多名具有相当实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我校应聘任教,经过综合考察,层层筛选,最后共录用7人,为我校教师队伍输入了高质量的新鲜血液。2004年我校引进的教师已经以研究生为主。
青年教师的加入为队伍增添了活力和潜力,要让这种活力和潜力迅速发展成为现实的教学实践能力,既需要个人努力,又需要学校培育。以"五个一工程"为主体的"教师上岗培训制",使新教师明确了我校教师职业达标的基本要求;以"青蓝工程"为主体的"新教师拜师制",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铺设了成功的阶梯。
我们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核心作用,中老年教师无私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毫不夸张地说,进校之初的青年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案都是在老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这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了保证。
如全国优秀教师单立信老师所在的备课组有五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每堂课听课的教师在教室后面坐了一长排,他将这五位青年教师拧成一股绳,稳住了这个年级的教学质量,每个青年教师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个人的努力,有的教师三年完成了从高一至高三的一轮教学,而且高考成绩优秀,这给个别在高一高二之间踏步不前的青年教师带来了强烈的震动,青年教师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进取竞争的良好局面。
为长久地保证教师队伍的优质化,我校还建立了"教育实绩末位淘汰制",促使教师时刻关注自身工作必须与学校教育要求保持同步……我校还组织本校优秀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介绍经验,举行校内或对外开放的优质课、示范课观摩交流,举办青年教师业务功底考核。
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省、市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获等级奖120项,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
希望我们提供的无锡市第一中学办学成绩在大家的择校过程中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家选择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