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马誉炜 “爱兵政委”的情怀:记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旅政委马誉炜
马誉炜看了战士们的信很吃惊,因为旅里三令五申士官选改工作要实行名额、条件、程序、结果“四公开”,怎么还会出现这种事情呢?于是,他和旅长商量,要调查核实,严肃处理。
调查结果,战士反映的情况属实,个别连队选改士官搞“暗箱操作”,甚至照顾了“关系户”。马誉炜建议立即召开旅党委会,决定退回这个连队选改士官的报告,让他们重新选报,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选改“风波”过后,马誉炜和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对选改士官、入党、考学、提干等涉及到战士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必须尊重战士的民主权利,切实维护士兵的合法权益。要实行“阳光作业”,决不能再让“关系兵”挤了好兵。为此,旅党委研究制定了保证“四公开”落实的6项配套措施,并要求机关对士兵考学、提干、入党、学技术、转士官、立功受奖等名额,不隐瞒、不截留,将这些措施印发班、排,让官兵人人皆知。
马誉炜对新的6项措施,全程跟踪,检查落实。一次,他发现一名机关干部写条子让连队在发展战士入党时,照顾他的一个“关系户”。马誉炜对这名干部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并在全旅进行了通报批评。从此,机关干部再也不敢插手基层的事务了。
几年来,全旅先后有14名战士提干,246名战士考学,290名战士学技术,650名战士转士官,都坚持了“四公开”,再也没有出现告状的。
马誉炜还主持制定了《文明带兵十不准》,明确了士兵有监督干部、反映问题、申诉申辩等10项权利。与此同时,旅里开设了“士兵维权绿色通道”,开通了旅长、政委热线电话,设立了首长信箱,确定了首长接待日……
随着一项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士兵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官兵关系更加融洽,旅的全面建设进步明显,多项工作受到总部、北京军区和集团军的表彰。一心为士兵的未来着想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战士不可能永远留在军营,我们要为战士的长远利益着想,在有限的服役期内,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这是马誉炜经常对干部们强调的一句话。
马誉炜首先注意以德育人。对于这一点,炮一连士官田雨感触最深。
1997年初,田雨担任班长时,班里一名战士不服管理,他情急之下动手打了对方,受到严厉的处分。
马誉炜知道后,没有嫌弃田雨,而是一次次地找他谈心,勉励他吸取教训,放下包袱,勇敢面对挫折,继续走好军旅之路。
在马誉炜的鼓励和帮助下,田雨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在全旅无线电专业考核中夺得第一名,被旅里树为单兵专业训练尖子。后来,他调到炊事班代理班长,使连队伙食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年底炊事班立了集体三等功。
老兵退伍时,连队指导员找到马誉炜,提出要让田雨继续留队。并征求马誉炜意见:“这样的兵能不能入党?”
“战士有点过失后来改了,表现好了,为什么不能入党?”就这样,田雨继续留队了,后来还入了党,被旅里树为“学雷锋标兵”和“学习成才标兵”,被集团军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像帮助田雨一样,马誉炜通过谈心、交朋友、重点帮教的方式,先后使20多名后进战士发生了转变,有的还成为优秀士兵。
热心培养“两用人才”,是马誉炜关心爱护士兵的另一个重点。他指导旅政治部制订并实施《育人工程》,开展了“军营育人系列活动”。旅里成立了书画、家电维修、微机操作、科技与法律知识普及、青年生活指导等7个小组,每逢周末开展活动,培养人才。
3年多来,炮兵旅有600多名战士通过自学拿到中专以上文凭或军地两用人才证书,退伍战士中有近900名被地方聘用。他们的育才经验,被总政治部向全军推广,炮兵旅被评为全军“读书育人先进单位”。
马誉炜在“爱兵育人”上做出了突出成绩,被北京军区树为“优秀旅团领导干部”,并荣立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