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画廊 陈振濂谈书画作品中的“伪”
金投收藏网讯,与老辈鉴定专家请益,或跟随他们为收藏家鉴定藏品,他们通常不直指真伪,真曰"开门";如果假则不直指"假",大都是不表态,或曰"存疑",或曰"好",但不明确真伪,总之曲折委婉,不揭谜底,保持藏家面子。
但其实,古书画流传千变万化,的确也不能只以一个"伪"字概其全。其中摹搨、生造、借名、仿制……乃至局部造假手段如挖款、伪印、揭补、嫁接、造跋等等各种现象,并不能一概而论的特点,即使是所谓的"伪",也有许多不同表现方式。兹以事例为证,分类述说之。
(一)摹搨:古代没有先进的图像印刷技术,唐代采取勾摹硬黄响搨的复制方式。宋代则以古迹上石,以刻帖墨拓便于复制化身千万。从古迹的承传而言,唐代的摹搨复制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存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如冯承素摹本,武则天时代的《万岁通天帖》响搨勾摹本,就是其间的典范。
它们当然不是真迹,但却也不能简单归为"伪"。首先,"作伪"的不择手段、谋利取利的企图,与出于保存古代名迹便于学习为后世存范的摹搨之作,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二)生造:由于历代书画篆刻家在艺术品市场上的风云际会,就有不少精通摹仿之道的书画商人看准这个市场,在研究各家风格技巧的基础上,雇专人进行全面仿制。我们目前能举出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一是清末民初的伪作聚集如"苏州造"、"湖南造"、"后门造"。
苏州造主要仿制明代吴门画派名家的风格,多取绢本长卷;湖南造则多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首脑及何绍基等名家;后门造则在京城风行,大都是署"臣某某制",冒充宫廷内府的架势,也极有迷惑性。
这些各种"造",皆属本无其事但有其名:作品是凭空生造,但名头却十分响亮,由于风格技巧可以摹仿得丝丝入扣,市场接受度很高。记得以前沙孟海师考证坊间《董巴胡王会刻印谱》,整部印谱皆为伪造,并无仿效之范本先例,是"生造"在篆刻界的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