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与林散之 (转)林散之与沙孟海
林散之与沙孟海 杨夫林 林散之与沙孟海, 两人均堪称书法大师, 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北京《中国书法》杂志社1999年开展了“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活动, 由三十九位专家权威组成评委班子, 進行长达半年之久的选评, 至同年12月评选揭晓, 林散之、沙孟海均名列其中 (林列第二, 沙列第六)。
林散之与沙孟海均生于晚清光绪年间。林散之生于1898年, 沙孟海晚两年 (1900) 出身, 两人又都为书坛寿星, 一直活到90岁以后才谢世归道。
林散之与沙孟海在书界影响虽同样之巨, 但两人的书风各有千秋, 互不相同。尽管沙老和散老均诸体皆能, 然沙老尤以榜书名世, 各地名胜或重要場所的匾额, 凡沙先生所书, 几乎无一人能胜出。
而散老声名之大, 源出于他的草书, 甚至可以这样说, 林散之草书是二十世纪书法的最高成果, 他是二十世纪唯一一位赢得书法圣人称号的书法家——被称为“当代草圣”。
沙孟海书法的最大特点, 是以碑学入书, 他每作书, 似成竹在胸, 落笔大胆, 揮洒纵横, 无所假借。因此, 他的书作, 多气势磅礴, 豪气撼人, 令人有如仰高山之感。 林散之则不同, 他走的是帖学的路子, 他的成功是将汉隶与大草相结合, 草书以怀素为宗, 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所作草书, 如行云, 似流水, 灵动潇洒, 隽逸优美。然而, 在艺事上, 林散之不如沙孟海风顺。沙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后又任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曾任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西冷印社社长等职。而林先生仅在晚年担任过中国书协的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名誉主席和南京书画院院长。
而且, 如果不是林散之高寿, 或许他的名字将永远被拒之中国书法史的大门之外。因为林散之一生多坎坷, 他的大半生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1972年, 对林散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是年, 林散之已74岁高龄。
在这一年, 北京《人民中国》杂志拟出特辑, 到全国组织书法作品, 林散之的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条幅被选中。送至北京后, 受到郭沬若、赵朴初、启功等人的高度评价。
而在这之前, 郭沬若、赵朴初、启功还都不知林散之其人。次年的《人民中国》杂志第一期首页, 终于刊出林散之草书条幅, 于是在全国书坛引起强烈震动。书法界一座宝山随之被发现。 当然, 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 他的艺术总是和自身的学识、修养、境界成正比的。
沙孟海是一位资深学者, 他对书学、考古学、金石学理论均有极精湛、卓绝的造诣, 著作等身, 因此, 造就出沙氏一座阳刚、巍峨的书法高峰, 自然在情理之中。
林散之也并非真的是因一幅书法而被偶然发现, 林的成功应归结于他的宏观博识, 对他的发现是迟早的事情。林散之在诗、书、画诸方面均有极深厚的功底, 他曾“跋涉一万八千里, 得画稿八百余幅”, 又有《江上诗存》四十余卷, 得诗二千余首。
林先生曾自言:“我诗第一, 画第二, 书第三。”散老以诗画意境, 潜移默化, 融贯在他的书法里, 使书法得到天人合一的升华。2000年, 《中国书法》杂志在继评选出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之后, 又开展“千年中国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活动, 林散之不负众望, 力挫群雄, 又名列榜上而被选中。林散之的书法注定要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