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之被称为 邹静之“古玩大戏”《莲花》上演 被评京味十足(图)
近日,由邹静之编剧的“古玩大戏”《莲花》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讲述一对患难夫妻的故事,其倒叙的戏剧结构、京腔京韵的台词以及古玩界的“行话”独具特色。6月7日晚,本报组织了20名读者观看该剧的演出,最终该剧获得了8分的平均分(满分10分)。
追忆美好需要倒叙
话剧《莲花》采用了倒叙的结构,一开场就交代了主人公莲花与天河的最终命运:天河因为金钱抛弃莲花,最终被莲花开枪打死,而莲花也开枪自杀。随后,故事的推进也一直采用倒叙的方式,最终结局定格为,起初两个人虽然物质贫困但彼此恩爱的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种叙事结构,编剧邹静之解释:“人走着走着,就回不去了,哪怕原点就在那里,也终究走不回去。时间永远往前,我们对美好的追忆却往往需要倒叙。我们往往沉溺于对外物的追索,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更美好的幸福感,但其实一片片地揭掉了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原点幸福和美丽。《莲花》选择了这样一个倒叙方式,先给人呈现出人生的结果,然后再一步步地回归到故事最初的模样。莲花和爱人也由同归于死,慢慢还原出一段令人艳羡的‘贫贱幸福’,希望能给观众带来反思。”
在20名观众中,有8名观众认为这种结构形式很新颖,4名观众认为令人回味。但也有观众认为,这种倒叙破坏了戏剧本身的结构和逻辑,每一幕之间的关联不大。有3名观众认为令人费解,还有5名观众认为这种戏剧结构与故事关系不大。
爱情浓烈京味十足
话剧《莲花》讲述了清末民初一个平凡女子莲花追求幸福生活的人生际遇。莲花为了幸福而求取财富,但对金钱的强烈索取让她丢掉了心爱的人,连自己也迷失在欲望中不得自拔,终归亲手埋葬了幸福。作为邹静之擅长的题材,该剧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台词都“京味儿”十足。剧中的莲花敢爱敢恨,虽然看似有些“强势”,但是对于爱情却有着一种倔强,无论之前对于丈夫的呵护,还是之后对于丈夫的隐忍以至于绝望地杀人,都展示了她浓烈如酒的性格。
剧中洪爷、喜珠子等人物的出场,也突出了地域感。如洪爷自称为皇亲国戚,一张嘴就是:“急什么?皇亲国戚有着急的事吗?真有了急事,也得让他们等咱……尤其得跟买卖人着急,爷我犯不上……”而喜珠子作为一个昆曲演员,特点也十分明显。
除此之外,剧中老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京剧、昆曲、叫卖、琴书等等,都为该剧打下了浓浓的“京味儿”烙印。20名观众中,有8名观众认为京味儿特色浓郁,3名观众认为很有特点,另外5名观众认为很普通,还有4名观众认为很一般。
古玩人生透着哲理
据悉,话剧《莲花》实际源于邹静之执笔的著名电视剧《五月槐花香》,因此“古玩”元素成了一大特色。该剧用了大量笔墨展现“古玩”的门道,以及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行业风貌。另外,邹静之也用他极为精到的“古玩行”俚语,为观众描绘出了行业内情。
剧中大量有关古玩的知识皆有品头,而《莲花》里的樊掌柜说起话来更是生意里透着哲理,令人回味。如樊掌柜自言自语称:“买重器就得拿钱砸,做的是这个买卖,顶尖的东西都从你手上过,买的、卖的才会来找你……做一行就得做成行里的尖子,挣钱不挣钱的那是后话。”他在市场上和天河交易之后的一段台词说:“那天鬼市上我算看错了,力巴(壮丁)穿长衫人是假的,可那东西是真的。好在买炸了,再有机会不能错过了。人不怕犯错,犯了错就得改。做这行的不能主观了,一主观一定出错,几千几万地丢钱。那么多的钱,一块钱买一个嘴巴子,得抽自己五年呢!哎,来包烟卷。”类似这种既有俚语但又充满人生哲理的台词在剧中占了大量篇幅。20名观众中,10名观众认为这是剧情需要,5名观众认为很有趣,2名观众认为很难懂,还有3名观众认为没感觉。京华时报记者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