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为何先打黄维兵团?孤立无援
24日,黄维兵团第十八军、第十军分东、西两路渡过浍河,向朱口一线解放军阵地发起攻击,第十军且占领孙疃集大部。这时,国民党政府军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徐州一线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向徐州回撤,蚌埠一线的刘汝明、李延年兵团龟步不前,黄维在内战爆发后,刚刚掌兵,缺乏与解放军作战的经验,用兵迟钝,竟孤立地向宿县挺进,失去了向蚌埠靠拢、挽救兵团命运的最后机会。
主力渡河以后,黄维眼看战斗十分激烈,兵团态势孤立,处境危险,不敢再继续攻击前进,准备向固镇靠拢,犹豫到是日下午,才决定浍河北岸部队后撤。
但黄维的撤退部署出现了严重失误,他不以在前线的第十军、第十八军为后卫部队,逐次撤退,而以没有投入战斗的第十四军、八十五军北进至东坪集对岸至南坪集一线,沿浍河南岸掩护第十军、十八军及兵团部转移。
结果,入夜之后,部队在运动交接中陷入混乱,遭到解放军追击部队的袭击,损失惨重。黄维兵团撤至双堆集一带,即于26日凌晨被解放军团团包围,仅第四十九师逸出重围,不久也在大营集被歼灭大部。中原野战军在华野配合下,终于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实现了"先打黄维"的战役目标。
国民党政府军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评论说:"此次黄维兵团孤立向宿县挺进,为我战略上之失策。惟共军内线(似为外线之误---引者)作战如此灵活,则殊使人佩服。黄维兵团命运大约十日即可见分晓,万一失败,则政府军将无以善后,长江天堑亦未知能支持几许时间,可慨!
黄百韬渡运河后,国军原可依内线作战要领,各个击破曹八集一带共军,但邱清泉等不机动,不了解此次战略意义,未能执行。现共军则由甚远途程集中优势兵力,以图各个击破我黄维兵团,陈毅之部队由碾庄及徐州外围各战地转用,动作如此迅速,执行任务如此坚决,国共两方将领对照之下,不必战斗,而胜负已可见矣!
""先打黄维"的作战指导思想,从战役设想到最终完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敌我态势互动的过程。
战争是一场高度复杂的运动,任何严密的计划,在战争过程中都不能不要求机动灵活地予以调整。在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统帅部和前线将领之间,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指挥关系,中央军委对战役的整体进行指挥和指导,但在具体军事部署上,又充分尊重前敌将领的意见,对于前敌将领依据敌情变化而进行的临机处置,不为遥制。
前敌将领也敢于根据战场形势,申述自己的意见,修正统帅部的作战方案。在战机来临之际,敢于果断地根据战场形势进行部署。统帅部也充分尊重前敌将领临机决断的权力。正因为如此,解放军能够机动灵活地依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部署,形成最佳的作战方案,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作者朱宗震,1941年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