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献珍后代 当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杨献珍
杨献珍 (1896—199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曾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顾问 杨献珍,1896年7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郧县安阳镇的一个手工业 者家庭。
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商业学校。在校期间曾参加五四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曾于1927 和1931年两次被捕,在敌人的监狱中坚贞不屈、英勇斗争,表现了共 产党人的崇高气节。
1940年1月,杨献珍担任中共北方局秘书长,不 久兼任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兼教务主任。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党校 教育生涯,曾先后担任延安中央党校教务处第一副处长,晋察冀中央 局党校副校长,马列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 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等。
从1940年起,杨献珍长期 从事党校教育、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达半个世纪之 久。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杨献珍涉及过多方面的哲学理论问 题,但他理论活动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则是在坚持唯物主义基础方 面。在已出版的两卷文集中,篇幅最长的两篇文稿《什么是唯物主义》 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都是论述或侧重论述唯物 主义的。
而且,这两部文稿跨越了五六十年代他从事理论工作的主要 时期。 杨献珍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他提出并一直坚持一个重 要的命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一 切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他为把唯物主义理论变成党的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50年代,他提 出和坚持“综合经济基础论”,反对无视生产力状况、片面强调生产 关系变革的历史超越论;60年代,他又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反 对片面性及将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独断论。
历史证明,杨 献珍从哲学高度正确地提出了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推动了对这些问题 的探讨。
杨献珍的唯物主义是战斗的唯物主义。他把坚持唯物主义、坚持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视为对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与各种唯心主义、 主观主义的表现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对1958年的“大跃进”及随之 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当时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发表了不少批判 浮夸风、共产风的讲话和文章。
即使为此遭到错误的批判和政治迫害, 他也在所不计。他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敢讲真话,坚持真理,不屈不挠, 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敬意。
杨献珍的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唯物主义。在“文化大革命”中,杨 献珍的哲学观点曾被批判为不讲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
其实, 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杨献珍涉及过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对客 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所谓“综合经济 基础论”,更是从唯物史观才能提出的问题。杨献珍在全面掌握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特别强调 并着重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基础。
“善于针对不同的政治 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加以强 调”,这正是列宁所称赞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典范”。
因此,杨献 珍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而不是什么机械唯物论。不仅如 此,杨献珍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成果,有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至今对我们仍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应当指出,杨献珍如此明确、突出、反复地宣传和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由于特殊 的历史条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由于唯物主义基础不够坚实,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常有使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变形的危险。这种变形的突出表现,一 是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导致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泛滥;二是脱离生 产力发展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直至发展到“贫穷的社会 主义”论。
这两种变形,都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杨献 珍的哲学思想,正是在与这两种变形哲学的顽强拚搏中显示了自己的 作用,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
他的哲学思想弥补了我国当代哲学发 展中的不足,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唯物主义 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卫平)杨献珍,1896年7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郧县安阳镇的 一个手工业者家庭。
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商业学校。在校期间曾参加 五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 曾于1927和1931年两次被捕,在敌人的监狱中坚贞不屈、英勇斗争, 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
1940年1月,杨献珍担任中共北方局秘 书长,不久兼任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兼教务主任。从此,开始了他漫 长的党校教育生涯,曾先后担任延安中央党校教务处第一副处长,晋 察冀中央局党校副校长,马列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中共中央直属高 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等。
从1940年起,杨 献珍长期从事党校教育、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达半 个世纪之久。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杨献珍涉及过多方面的哲学理论问 题,但他理论活动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则是在坚持唯物主义基础方 面。在已出版的两卷文集中,篇幅最长的两篇文稿《什么是唯物主义》 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都是论述或侧重论述唯物 主义的。
而且,这两部文稿跨越了五六十年代他从事理论工作的主要 时期。 杨献珍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他提出并一直坚持一个重 要的命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一 切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他为把唯物主义理论变成党的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50年代,他提 出和坚持“综合经济基础论”,反对无视生产力状况、片面强调生产 关系变革的历史超越论;60年代,他又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反 对片面性及将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独断论。
历史证明,杨 献珍从哲学高度正确地提出了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推动了对这些问题 的探讨。
杨献珍的唯物主义是战斗的唯物主义。他把坚持唯物主义、坚持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视为对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与各种唯心主义、 主观主义的表现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他对1958年的“大跃进”及随之 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当时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发表了不少批判 浮夸风、共产风的讲话和文章。即使为此遭到错误的批判和政治迫害, 他也在所不计。他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敢讲真话,坚持真理,不屈不挠, 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敬意。
杨献珍的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唯物主义。在“文化大革命”中,杨 献珍的哲学观点曾被批判为不讲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
其实, 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杨献珍涉及过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对客 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所谓“综合经济 基础论”,更是从唯物史观才能提出的问题。
杨献珍在全面掌握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特别强调 并着重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基础。“善于针对不同的政治 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加以强 调”,这正是列宁所称赞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典范”。
因此,杨献 珍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而不是什么机械唯物论。不仅如 此,杨献珍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成果,有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至今对我们仍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应当指出,杨献珍如此明确、突出、反复地宣传和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由于特殊 的历史条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由于唯物主义基础不够坚实,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常有使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变形的危险。这种变形的突出表现,一 是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导致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泛滥;二是脱离生 产力发展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直至发展到“贫穷的社会 主义”论。
这两种变形,都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杨献 珍的哲学思想,正是在与这两种变形哲学的顽强拚搏中显示了自己的 作用,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弥补了我国当代哲学发 展中的不足,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唯物主义 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