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璎设计的纪念碑 女将领张琴秋:设计“万世光荣”纪念碑
张琴秋(1904年11月—1968年4月),浙江桐乡县人。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
张琴秋原名张悟,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建国后,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文革”期间,因受残酷迫害,含冤逝世。1979年平反昭雪。她是红军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将领,解放后又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
能文能武的女英豪
1932年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已担任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随大部队转移。11月,翻越了巍巍秦岭,即将进入关中平原,此时,年仅27岁的张琴秋以出色的指挥能力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这也是土地革命时期乃至整个战争年代,妇女在军队中所担任的最高职务。她组织战地宣传队,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剧团。在她的领导下,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宣传工作有条不紊。
上任不久,她发现川陕苏区山高、林密、石多时,发动各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上錾刻石刻标语,如“列宁万岁”“争取苏维埃中国”“军民合作”“平分土地”“实行共产党主义”等。其中“赤化全川”这幅标语影响最大,远隔数十里,一目了然。
在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下,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张国焘却野心膨胀,开始清除异己,进行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一天,张国焘找到张琴秋,软硬兼施,要她揭发曾中生等人的“右派”活动。张琴秋实事求是、据理力争。张国焘一气之下撤了张琴秋的职务,下派到红江县(今通江涪阳)担任县委书记。
在张琴秋的领导下,红江县被省苏区评为模范县。她还亲自创办了川陕苏区第一张报纸《川北穷人》,后来该报改名为川陕省委机关报。反三路围攻时,担任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率领五百名战士从通江毛浴镇转移300名伤病员到苦草坝附近时,遭到了敌左纵队独立师刘汉雄一个团的袭击。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她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打得敌军晕头转向。张琴秋组织大家向川军士兵喊话“红军是抗日先锋”,展开政治攻势。川军士兵们纷纷调转枪口,将川军营以上军官们捆了起来,投降了红军。从此,“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女将军张琴秋指挥如神”的故事广为传颂。
亲自设计“万世光荣”纪念碑
1934年初,红四方面军反敌六路围攻开始时,将红军总医院迁往通江王坪,张琴秋担任政治部主任。当时医疗条件极差,设备简陋,缺医少药。红军伤病员分住在10多公里范围的民房内,反六路围攻紧张时住院伤病员达5千人以上。
红军医护人员上山采草药,自制医疗器械,精心治疗照料,使不少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前线。但由于敌人重重封锁,战事激烈频繁,不少重伤员无法医治或者来不及抢救而壮烈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有7800多位红军伤病员牺牲在王坪。
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缅怀为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广大红军烈士,纪念广州暴动七周年,在王坪总医院修建红军烈士墓,并立碑纪念。纪念碑由张琴秋亲自设计、绘制图案并书写碑文。
墓碑正面镌刻镰刀锤头图案,正中刻碑文“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联句,上联“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驱”,横批“万世光荣”。碑身四周浮雕手枪、步枪、红星、麦穗、葵花等图案。该碑字体刚劲、工秀,布局合理,美观大方,堪称融思想性与艺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完美杰作。
1935年春,红军北上抗日,总医院撤离了王坪,以王笃为头目的地主还乡团疯狂反扑,他们掘毁墓碑、焚尸,无恶不作,当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这座墓碑深埋,将其保存下来。
1935年春天,张琴秋与部队一道离开了战斗生活近3年的川陕苏区,踏上了悲壮的漫漫长征路……
今天,在巴州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伫立着一座镶刻有“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字样的雕像,凝视那头戴红军帽、秀丽灿烂的张琴秋雕像,英雄事迹浮现眼前,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