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的后代 赵寿山将军一生的恩师情
公元1903年,赵寿山将军九岁时,母亲曹善慧节衣缩食,加上好心乡党的帮助,他才得以到村中南庙入塾就傅。母亲对赵寿山督责甚严,家计虽然贫困,但给他的学习用品却从未缺过。而启蒙塾师—户县元村之魏康侯对幼年赵寿山的影响则更大,因此,赵寿山的后辈人能经常听到魏康侯这个名字。
赵寿山将军对自己的孙子讲:他刚上学时,并不是像人们后来所传的那样,如何懂事、如何听话、如何刻苦读书、从不贪玩等等。他和村中其他男娃子一样,也都有着贪玩和调皮捣蛋不安分的天性,并不是榆木疙瘩一块,呆头呆脑不灵性。
有一次他带头逃课,偷偷叫上几个好同伴去村外逮蛐蛐,被先生魏康侯发现后,用板子把他的手都打肿了。先生一边打一边训斥他:“我是替你妈教训你呢!
你妈受尽恓惶,弟兄四个就让你出来读书,你要是这样不刻苦不成器,只知道贪玩和调皮捣蛋,你妈在村里咋活人?你这是要你妈的命呢!忤逆不孝的东西,长大了能有啥出息?”魏康侯这段入情至理的训诫,就像春风化雨,给童年的赵寿山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他后来对自己的孙子说,当年魏康侯的板子并没把他打怕,反倒是先生恨铁不成钢的真情数落和训诫把他给激醒了,自己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事理。从此,赵寿山一改从前,知耻而勇,刻苦读书,同时还带动其他小伙伴们尊师重教。
魏康侯见这个穷娃很有志气,不但知错能改,聪颖懂事,而且还有组织号召能力,孺子可教矣。魏康侯开始对赵寿山另眼相看,厚爱有加,不时买来笔墨纸张送给赵寿山。
赵寿山将军在恩师的教诲和资助下,愈发刻苦攻读,又在“夜傍母织两不倦,机声轧轧书声稠。慈母织成尺丈布,儿仍孜孜读不休”的温馨氛围中,逐渐懂得了做人要讲仁义、重人伦、尊礼法的道理。“师谊亲恩两深厚,雄心奋发起壮猷”,魏康侯以及进步绅士张子甲富国强兵的思想,也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赵寿山,使他从小就立下“救国救民、抵御外辱”的报国志向,长大后要“掮洋枪打洋鬼子”。
赵寿山将军在十六岁时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去报考陕西陆军小学(培养班、排、连级军官),并从此步入军界,这其中魏康侯和张子甲对他的影响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后来在自传里写道:“我幼时,由于自己的贫苦,见了有钱有势的人,既妒且恨,甚至主张不与富者结亲。
乃至在乡间大会上,听了进步绅士张子甲‘列强瓜分中国’的演讲,就动了掮洋枪、打洋鬼子之念。后来的由私塾,而陆军小学、测量学校,以至投身行伍,无非受了张子甲、魏康侯等富国强兵思想的驱使。”慈母和恩师的教诲和帮助,让赵寿山将军展开了自己人生的绚丽画卷,他立志要在民族复兴的战场上一显身手。
后来赵寿山将军常给他的后辈人讲述自己当年的求学往事,就是为了教育和告诫他们知错要改。他丝毫不隐讳自己一生中犯过不少错误,甚至走了许多弯路。
人非圣贤,谁都可能把路走错,甚至犯大错,但只要知耻而勇,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告诫孙子们说:“等你们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可千万不能宠惯。人常说,恩多了怨深,蜜多了不甜;饥了给一口,强如饱了给一斗。
小孩子不懂事,不成型,你怎么惯他就怎么来,一定要管。但又不能把孩子管傻了,过分严厉也不可取。小时候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娃,调皮捣蛋不听话的长大后也未必就没出息。”赵寿山将军一生知恩图报,他临近古稀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恩师魏康侯。
1964年夏,也就是在他不幸病逝的前一年,在北戴河挥笔书写下了《自叙》一文。文中动情地写道:“恩师巨眼识孺子,誨我谆谆不索酬,始知人生互助义,终身铭感魏康侯......”,真切表达出这位老将军对自己恩师终生不忘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