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基金会 打破学科籓篱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麻醉重症学部成立

2018-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麻醉学科建设与国际差距很大,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姚尚龙与于凯江握手时的寒暄简单而务实.前者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后者则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两者的此次会面缘由是参加一场麻醉科与重症医学科联手的学部成立仪式.5月29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麻醉重症学部在北京成立.此次活动虽仪式简约,但出席嘉宾却分量十足,均是全国麻醉和重症医学界的大咖.作为学部的学术顾问,年近九旬的麻醉学大家孙大金更是亲临现场.他向健康界表示,麻醉和重症医学联系紧密,二者的发展将会在基金会

“中国麻醉学科建设与国际差距很大,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姚尚龙与于凯江握手时的寒暄简单而务实。前者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后者则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两者的此次会面缘由是参加一场麻醉科与重症医学科联手的学部成立仪式。

5月29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麻醉重症学部在北京成立。此次活动虽仪式简约,但出席嘉宾却分量十足,均是全国麻醉和重症医学界的大咖。作为学部的学术顾问,年近九旬的麻醉学大家孙大金更是亲临现场。他向健康界表示,麻醉和重症医学联系紧密,二者的发展将会在基金会这个新平台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麻醉重症学部是依据学术性、公益性、规范性原则,在基金会内部设立的从事麻醉和重症医学研究发展规划和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学部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委以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及知名专家组成。

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姚尚龙始终强调,尽管自己与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会侯任会长杜斌共同担任学部主任,但与其他协(学)会不同,学部并无职别差异,大家聚在一起更多的是一起实在做事,做一番“顶天立地”的大事。“顶天”即能做出一流研究走向国际,“立地”即协助提升基层医生、医疗水平。

学科联手 一起“出声显影”

“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最早就是一家,现在独立发展各有优势,二者联合做事便于更好地整合资源。”姚尚龙告诉健康界,两个学科渊源由来已久,开展工作时配合起来会更协调。

实际上,中国麻醉学的真正起步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时,以尚德延教授、吴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麻醉界精英回国创办中国麻醉学科。“没有麻醉学就没有现代医学,麻醉学开启了现代医学的新纪元。”而重症医学的发展则脱胎于麻醉学,仅有30余年的历史。真正的发轫标志事件当数“1982年至1984年间,我国重症医学先驱陈德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主持建立的中国第一个ICU”。

由无到有,从小到大,麻醉学和重症医学的发展一直关系紧密。正如学部成立仪式上达成的共识一样:两个学科有机结合,一起努力走向国际,出声显影。当然,这一想法并非一句口号,学部将凭借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利用资源优势,根据业务发展和规划的实际需求聚焦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同时开展相关科学教育等社会公益活动。

学科愿景落地,仍需人才先行

任何学科的发展核心均为人才。现有阶段下,无论麻醉学还是重症医学都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人才困境及培训瓶颈等。

以重症医学为例。重症医学从业人员缺乏及医护人员工作繁重从而影响医疗安全等问题,曾一度引发业界关注。

过去的十余年间,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迅速,要求医生必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背景。然而目前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未开设重症医学专业,或只讲授少量有关重症医学知识,医生在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方面更需要普及提高,医生培训迫在眉睫。

援引杜斌此前在健康界的刊文内容,近年来国内重症监护病房(ICU)床位数不断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质量的相应提高,从事重症医学的人员才是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在国内ICU飞速发展的同时,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必将成为影响重症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活动现场,作为学部顾问,徐州医学院终身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曾因明更是明确表态,一定尽全力扶助基层医生培训,帮助中青年医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