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李仙洲 国民党中的“三李不如一王” 到底指的是谁 不过他们都是抗日名
所谓的“三李不如一王”,是指国民党的四位将军,他们都是山东人,都是抗日名将,这四个人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三个臭皮匠赛不过诸葛亮呗,实际他们都不是臭皮匠,都是为民族独立作出贡献的人,小编这里只是比喻。
三李指的是李延年、李玉堂和李仙洲,一王指的是王耀武。他们都是黄埔出身,三李都是黄埔一期生,王耀武是黄埔3期。李仙洲最大(1894年),李玉堂居中(1899年),李延年和王耀武最小(1904年)。
先来说王耀武。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生,抗日名将,黄埔系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在江西剿共战争中崛起,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带着74军打遍了大江南北,以上高、常德、雪峰山三战最为出色。他长期被蒋介石信任和重用,凭战功成为黄埔系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他是一位正直的军人,抗日战争中他为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王耀武是一员战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耀武率部参战,他是部队中少有的几位几乎打满全场的将军之一。从淞沪会战开始,历经南京保卫战、兰封战役、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直到湘西会战,74军被誉为“抗日铁军”。
整整八年抗战,他有七年是在前线度过的。他也因自己的战功而不断得到提拔,从师长升第74军军长,再升第24集团军总司令,直至第4方面军司令官。
李延年(1904~1974),字吉甫,广饶县大王镇大王桥村人。1924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五团团长。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李延年率部扼守济南,掩护国民党大部队撤退。
1931~1934年,李延年任第九师中将师长,数次参加对江西中央苏区的“围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延年先后任第二军军长、第十一军团长、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1943年,日军集结兵力20万西进谋攻潼关。蒋介石派李延年为潼关以东地区抗日前敌总指挥,指挥30余万人坚守潼关,击退了进犯的日军。抗战胜利后,李延年先后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徐州“剿总”副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京沪杭卫戍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南京江防司令等职。
解放战争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李延年所部节节败退,最后逃往台湾。后李延年被国民党当局以“擅自撤退罪”判刑十年。1974年11月病逝。
李玉堂(1899年2月7日——1951年2月5日),字瑶阶,山东省广饶县人,黄埔军校一期,抗日战争中国将领,中华民国陆军中将。与李延年、李仙洲、王耀武合称三李一王。1899年3月16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五)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王桥河西的一户地主家庭。
1924年,李玉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李玉堂的战功在三李中最辉煌,历经扫荡陈炯明、北伐、铲平闽变、剿共、抗日和国共内战,是个打硬仗的将领。尤其是他率领第十军创造的第三次长沙大捷,更是名闻中外。抗战时长沙会战的第一次第二次胜利,国民党多少有吹牛夸胜的成分,日军并不买帐,但第三次是连日军自己也承认失败的。
李仙洲(1894~1988.10.22),长清县赵官镇大马头村(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人。早年曾在济南武术传习所学习,后任小学教员。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11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团排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忻口会战,李以师长之身在前线指挥,被日军狙击手打穿胸部,士兵们冒死把他从高地阵地上抬下来抢救。当时忻口前线日军炮兵占据绝对优势,连单身人都很难上下,何况一副担架呢?可见李颇受部下的爱戴。
事后证明,李仙洲实在命大,日军一枪打来,他恰好在呼气,肺叶萎缩,子弹从两叶肺之间穿过,所以伤的不重,如果是吸气的时候中弹,那就悬了。1938年2月任第九十二军军长兼第二十一师师长,1938年3月授陆军中将。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中会战诸役,1941年5月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中央军校驻山东干部训练班主任及成城中学校长。
这四位抗日将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了一个军人应有的责任,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只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犯下了错误,参加了国内战争。每一个英雄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