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图片 赖宁救火的真相 赖宁的照片被请出教室
赖宁救火的真相 赖宁的照片被请出教室
当听到“赖宁为了搜集作文素材而去捅马蜂窝并亲口品尝”的时候,成都七中学生叶子忍不住笑了。在近日由团四川省委召开的四川省弘扬赖宁精神座谈会上,一位上世纪80年代的英雄少年的平凡故事,打动了这位高一女生。
事实上,赖宁牺牲的时候,叶子还没有出生。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石棉县石棉中学学生赖宁为了扑救突发山火,奋战四五个小时后不幸遇难,年仅14岁。赖宁遇难后,先后被授予“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革命烈士”等称号。他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赖宁精神”,在全国青少年群体中广为传颂。
不过,近年来,赖宁精神遭遇了不少尴尬。有评论认为,不应鼓励未成年人参与救火这样的危险行动。于是,有学校从墙上摘下了赖宁的画像。有人甚至质疑,赖宁的事迹有夸大的成分。由此,赖宁精神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与赖宁熟识的老师、同学等并不这么认为。座谈会上,赖宁生前的老师李昀志说,赖宁精神不仅仅是见义勇为上山救火,还有他那种在同龄人中少有的品格,比如关注社会、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可贵精神。
李昀志记得,1987年,赖宁在《见风有感》、《保护森林》两篇作文中提出“少砍伐森林多栽树”的呼吁,“这在11年后的1998年长江洪灾和之后的退耕还林政策出台中得到印证”。而《从渔人想起》和《河畔见闻》中呼吁的“保护鱼类资源和保护大渡河”,直到今天才逐步落实。
“从中不难看出一个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李昀志说。
在很多人眼里,赖宁还是一个热爱科学的阳光少年。赖宁生前的同学李林洲说,当年我们大多数小学生还沉迷于嬉戏玩乐时,赖宁已经立下了当探险家、地质学家的志向。他组织“金龙探险队”,带着同学到周围的大山中采集矿石、植物标本,小学毕业时还凑齐一套矿石标本留给学校作教学用。
团雅安市委书记杨俊列举了几个例子:赖宁曾用放大镜聚焦阳光,在木条上烧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他为了收集作文素材,从树上捅下马蜂窝还亲口品尝。
赖宁牺牲的那天,李昀志也参加了扑火。赖宁牺牲后,他又参与整理了赖宁的遗物。他说,对赖宁事迹的真实性,他是一个见证者。当许多学校把赖宁画像请出教室的时候,李昀志“深深感觉到一种沧桑和无奈”。
杨俊认为,许多人对赖宁精神的理解狭义化了。我们不倡导少年儿童救火,不等于不倡导学习赖宁精神。见义勇为扑救山火只是赖宁精神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赖宁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在赖宁精神遭遇质疑的今天,这些与赖宁熟识的人们愈发觉得,赖宁精神正是当下稀缺的品质。李林洲理解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但他同时认为,如果只是一味地遇事退缩、推卸责任,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可能成为一个只顾自己利益,而对国家、社会、人民利益毫不关心的利己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