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赵玉沛 赵玉沛:大刀阔斧激活协和
深秋时节,喧嚣的王府井步行街东侧,在中国医学界拥有至高声誉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下称"协和")和往常没有二样,步履匆匆的医护人员,川流不息的患者和家属。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协和正经历着一场不小的人事变动,有人甚至称之为"地震"。
医院延续多年的27个管理职能部门精简到18个,劲减三分之一,所有科室负责人重新竞聘上岗。与此同时,全院临床科室也展开角逐,全员投票选举科主任。"等于是全院中层干部全部趴下,重新竞聘上岗。" 一位正经历"地震"的"老协和"对《中国医院院长》记者说。职能科室张榜公布的43个正副职位,竟然吸引到了95位竞聘者,竞聘不可谓不激烈,也不可能不透明。竞聘过程非常严格,"每个竞聘者只给4分钟演说时间。""老协和"说。有着89年的悠久建院历史、素来稳健老成的协和,一时间,上上下下人心激荡。
类似的人事变革在全国医疗界早已不是新闻,但在协和,这却是新鲜事。事实上,自赵玉沛就任协和院长的三年来,太多的新鲜事发生在协和了。逐渐地,协和人已经从开始的"被新鲜"转变为"爱新鲜"和"要新鲜"了。
赵玉沛,这位中国外科界的领军人物,怎么就成为了协和的掌舵人?赵玉沛,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能够如此大刀阔斧而又备受拥护地搅动"老协和"?
从学术顶峰到管理高地
"在协和做一把手,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大家也只接纳在学术上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再来管理医院、管理这些专家。在协和做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管理和学术关系密切,整个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术的主线。"从1982年跨入协和的赵玉沛,从当年仰视专家,到今天管理专家,整整28年的浸染,使他对协和骨子里涌动着的崇尚学术的血统深有体会。"协和基本上是专家治院。医院的各项重要决策都是通过各种专家委员会来决定的,药事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科研委员会等等。"
而赵玉沛,恰恰走了一条"从学术顶峰到管理高地"——协和院长的经典成长路线。
"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当一个好的外科大夫,一个像我的老师朱预教授那样好的外科大夫,或是像我周围这些优秀的外科大夫,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当院长并不是我的目标,况且这个目标也不容易实现呀。"赵玉沛风趣地说。回想自己第一次跨进协和的情景,好长时间从未出过协和大楼,很久很久才知道王府井是啥样。"因为来到协和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这个省级‘队把式’与协和国家队之间的差距,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拼命地学习,才能让自己在仰视高峰的时候不至于自卑。"赵玉沛说。
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的赵玉沛,刚刚作为中国外科代表团主席参加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北美外科医师年会回来。"中国的国旗放在一百多个参会国家国旗的中央,开幕式上赵院长被邀请坐在主席台上。我们太自豪了,赵院长代表的不是北京协和医院,而是中国的外科界。"协和外科主治医师吴文铭说。
因多年致力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建设和中国外科人才的培养,赵玉沛2007年荣获"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并被推举为亚洲外科学会主席。2009年,赵玉沛带领中国外科医生代表团200多人,受邀参加北美外科医师年会,并在大会期间举办"中国之夜"大型招待酒会,中国外科大军团整体高调亮相国际学术平台。2010年赵玉沛连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而诸多同行对赵玉沛在手术台上的评价是:"他把手术做成了艺术,而且是完美无瑕的艺术。"
从学术顶峰到管理高地,并非学术发展道路的必然。然而赵玉沛却是协和建院以来第一个民选出来的院长,他不仅在学术上赢得了声誉,更是早在当上院长之前,就在管理上赢得了民心。
不懂得尊重传统的人不会赢得协和老专家的心。医院的重要决定都是通过专家委员会做出的,各种委员会里老专家占多数。赵玉沛对老专家的敬重一直是他的为人本色,在各种学术活动中他都把老专家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成立70周年时,他力促为老专家们颁发"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杰出贡献奖"。
不懂得言传身教的人不会赢得协和年轻人的心。"正因为有过那样仰视别人的经历,所以我就不断提醒自己不能高高在上地对待别人。"赵玉沛对待学生既严且慈,强调平等。"第一次认识赵院长时我还是实习医生,他那时是外科主任。我第一次上手术台,连手术手套都不会戴,正尴尬的时候,赵院长快步走过来温和地帮我带上手套。"吴文铭是赵玉沛的博士生,初识赵玉沛的经历让他至今都仍心存感激。赵院长带教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这里没有院长,没有主任,没有教授,只有外科大夫。"
不懂得交流和学习的人也不会赢得民心。"学术上,除了手术要做得好,更重要是要注意学术交流。协和的前辈们能在国内占据领头羊位置,也得益于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赵玉沛的学术风格和管理风格一样是开放的,"和所有人相处,我都能学到东西。比如一个人,大家说他不怎么样,但我和他接触,却总会发现他有很多长处。有了这种心态就能看到周围人的优点,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特色,如果我能把这些别人的优点转变成自己的财富,这样进步就很快了。"
当然,不懂得如何掌舵协和的人,学术地位再高,也终究不会赢得民心。和协和的血脉相融中,赵玉沛凭着超凡的智慧和胆识,找到了破解协和管理难题的路径和方法。早在当副院长的时候,赵玉沛就向背后利益关系复杂的药事管理大胆开刀,胆识与智慧均令人赞叹不已。他把药事委员会从25人扩大到180人。医院召开药品采购会的头一天晚上,才从180个药事委员会成员中摇出25名有投票表决权的专家号。如果哪位专家在此之前申报了药品,他就没有资格再成为这25人中的一员。利益中人与非利益中人都不得不为此叫"绝"。
当协和人发现,赵玉沛在管理艺术上的完美,已经开始趋近于他在手术艺术上的完美的时候,终于"集体"决定把整个医院的命运交到了他的手上。
从历史光环到现实挑战
即将走过90个春秋、有着宫廷式外观的北京协和医院建筑,被包围在王府井现代化的建筑群中,犹如一位耄耋老人,优雅、固执地散发着贵族的气息。"有朋友发短信给我,问协和会不会像英国贵族一样逐渐走上没落的道路。"赵玉沛收到这样的短信,内心顿时涌起庄严的使命感和无尽的责任感。
有人说,协和的院长好当,因为皇城根下的"老协和"有着太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才和品牌,院长就是什么都不做,医院依靠惯性也能运转得很好。但也有人说,协和的院长不好当,因为品牌要维护,文化要继承,竞争要应对,继承者做的所有事情都要和"协和"这块牌子相符,光环之下,盛名难负。
"其实在协和当院长,最难的不是如何继承,而是如何创新。越传统的地方就越保守,惯性就越强大。在这种地方搞创新,阻力非常大。"赵玉沛非常清楚协和缺什么,不缺什么。
"但在协和当院长也有其他医院无可比拟的优势。协和人整体素质比较高,协和人爱协和的精神难能可贵。每当协和有重大变化、重大决策时,协和人都会高度关注。开会时,90多岁的老教授让人搀扶着也亲自来参会。管理协和人,不能靠单纯的命令,要注重怎么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精神激励为主,这是协和与其他医院不一样的地方。很多单位激励基本上靠发钱、发奖金。而协和的专家教授更在乎‘面子’,讲自尊。这就是在协和当院长的最大优势。"在协和成长起来的赵玉沛,像爱护自己的声誉一样爱护着协和人的自尊心。
"我们有通报制度,有红榜公示,还有黑榜公示,但多以正面的红榜通报为主。"赵玉沛举例说,"比如为了建新的门急诊大楼,2007年我们对医院职工宿舍楼进行拆迁,我们公布第一批哪些员工交钥匙了,结果没上榜的人看了以后就马上来交钥匙,大家认为公示比罚款更要令人难堪。"
正是基于对协和发自肺腑的热爱,才有了赵玉沛以下这番对协和发自肺腑的"检讨"。
"老协和人的素质高,以前的管理多是靠自我约束,现在靠自我约束很难实现现代管理目标,所以协和迫切需要管理上的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赵玉沛眼里,管理曾经是协和的强项,但现在已然成为弱项,管理上的弱化会直接影响学术的发展。"以往学术上的强会让人忽视今天管理上的弱,但今天管理上的强一定会成就未来学术上的强。"
中华医学会83个专科分会主委,其中11位现任主委在北京协和医院,但这11个专科分会中8个分会的候任主委都不再是协和人的了。怎么办?赵玉沛拿出自己"心比天高"做学术的那股气概,领着协和人"心比天高"地来重建学科。
协和分别于2004年、2008年做过两次全院学科评估,每一个学科都请全国的同行评价学科在国内处于什么地位,出现了什么问题,评估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医疗能力、教学、科研及文章等项目,各个科对号入座,差哪就补哪。"评估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清醒,自己现在究竟是什么位置上。虽然说如果总是协和一枝独秀,说明我们国家整体医学落后。但协和面临目前的群雄挑战,还是要多几个助跑器。"每一个"助跑器",就是一个管理上的抓手。
从医院宿舍楼拆迁,到医院新门急诊大楼起建;从全院综合绩效考核,到办公效率提速;从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到手术安全核对制度推行;从启动信息化建设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到全院人事改革;从疑难病会诊中心建立,到转化医学中心成立⋯⋯自2007年12月就任院长以来的赵玉沛,把所有纲举目张的大事都紧紧地拧上了弦。
"所有改革性质的举措,我们都先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再做决定。经常发动大家画选票,包括未来的医院大楼用什么颜色、是否把一些科室搬到西院区等等。医院每个礼拜都向全院职工展示医院新的发展变化和创新举措,还经常向老专家通报医院的发展状况。"赵玉沛坦白自己的"攻心"策略。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赵玉沛着手的大大小小的改革,甚至是人事"地震",却鲜有反对的声音。"最大的变化是,原来协和只要有一点所谓的改革就有铺天盖地的告状信、告状电话,这些年都没有了,这说明大家从内心里是认可这些改革的。"赵玉沛笑着说。
从重塑品质到追求卓越
在赵玉沛的心中,协和的目标就是国家级医学中心。每每谈起对协和未来的畅想,都让人感觉得到赵院长的"霸气":"协和就应该是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一面旗帜,协和就要在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管理等方面都要做到最好,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庞大"目标给赵玉沛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每天不到七点就坐到办公室开始工作,晚上九、十点钟才离开,从来没有双休日,很少出差出国。"没当院长之前,赵院长看上去比同龄人要显得年轻得多,但是升任院长之后的这两年明显增加了许多疲倦。""跟院长出国出差,除了会场和机场以外,别的地方就没去过。只要在机场等待时间超过两个小时,他肯定让我想办法改签,早点回去。""他是天天要查房,一周两三台手术,平时搞管理,周末管学会。"面对部下的评价,赵院长自己也深有感触:"以前每逢周末最爱和我女儿看个大片,这两年可没这福份了。"
除了付出时间和精力,赵玉沛更多的是付出智慧。"绩效考核就是院长手中的指挥棒。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考核什么。"赵玉沛先把目标瞄准医疗。
老百姓希望能挂得上号、看得上病。医院就将门诊挂号费和诊疗费全部归医生所得,同时将科室门诊量、医师出诊率纳入绩效考核中。
老百姓希望及时手术。医务处每天派专人进驻手术室,抽查手术医师准时到达率及准时开台率,考查结果定期张榜。即使名望很高的科室主任迟到5分钟,也会被毫不例外地公布,且结果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老百姓更需要安全医疗。医院改进绩效考核方案,原来业务指标在第一位,而在新版方案中,手术量、出院量等传统业务指标所占比例下降,医疗安全、风险控制和质量控制的指标大幅上升,占医疗绩效考核权重的67%。
"老协和"的医生每月300块大洋,皮鞋有人擦,餐餐是西餐。现在的"协和人"已经失去曾经待遇上的贵族优越性了。但和以前一样辉煌的,是协和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民间"要想活到协和"的俗语,督促着一代又一代协和的管理者擦亮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金字招牌。
医院现有面积加上在建项目完成后,将使医院总建筑面积接近原来的10倍,建院之初设计的250张床位,现在已经增长到1800张。在医疗服务快速扩张的同时仍要确保医疗安全的底线,是对管理者最大的挑战。协和医院拿出了与引进技术同等的努力,进行医疗安全制度建设。
"医疗质量要求把事情做好,但做事情不可能一点没有错。有错一定要吸取教训,特别提倡吸取别人的教训,吸取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协和奖励临床医生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赵玉沛将之称为非惩罚性学习。
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运行一年半以来,医务处的病人安全办公室收到来自全院报告的不良事件达600多件,组织专家论证会、系统改进50起,并已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医院发现因药品外观相似和名称字形、读音相似造成的差错占用药总体差错的5成。据此,医院实行了《北京协和医院形(音)似药品管理规定》。不良事件上报者将会受到表扬,而上报多的科室还会受到奖励。有人不解,犯错多还奖励?在绩效考核中,出了事不是还要扣分吗?"鼓励上报对患者没有产生影响的不良事件,而不是隐瞒。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这比惩罚性教育更有用,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真实的学术管理风格。这恰好是协和管理和学术关系密切的最突出特点的体现。"赵玉沛说。
当安全意识融入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时,就成为了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恰恰是难以复制的。协和自2009年实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半年后,在协和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谁进手术室不进行手术安全核对,那人肯定是外来的进修生。不少医院前来取经,照搬协和的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却发现在自己的医院里难以推行,所缺少的就是协和的文化氛围。
"协和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已经在院内趟出一条路,如果有一个更大的平台,像传染病直报平台一样,可以使一家医院发现的安全隐患成为所有医院的警钟,那么协和筑起的安全堤坝就可以护佑更多患者。"赵玉沛说。
2010年5月,赵玉沛带头成立了胰腺病疑难病会诊中心,开展跨学科协作诊疗活动组织运作模式的探索。2010年9月,协和正式宣布成立转化医学中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化、高水平的转化医学平台。
"医院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要向先进的管理看齐。当今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是企业,比如外企、国有大型企业。协和医院和中石化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方位地相互学习、融合。我们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式,他们帮我们盖大楼、改善信息系统、改善后勤行政管理。大型公立医院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有帮助,也为今后医改积累一些经验。"赵玉沛说,他期望协和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也成为一面旗帜。
"2011年9月16日是协和建院九十周年的庆典之日,那时也将是医院新门急诊楼和手术科室大楼的落成典礼之时,相信那时我们会给全国人民一个崭新的协和!"话音落下,赵玉沛起身告辞。
只见他直起腰身,微微整理一下白大褂,大步向对面会议室的主席台走去。那里已经坐满了医务人员。采访前他说,四点他要去开会,果然一分不差。
链接
"自白"与"旁白"
◎(旁白)宋一民(协和国际医疗部副主任):我制作博士后答辩的幻灯用了4天时间,然后放给赵院长看。就他一个人,看完了,院长对我说:"一民,你第5页那字没对齐啊,第10页字体与其他的字体不一样,第20页有错别字。"我都傻了,院长当时手里没纸、没笔,什么记忆力啊,我当时就想,这老板可太不好"对付"了。
(自白)赵玉沛:我认为人和人应该是基本一样的,特别是先天的智商上,差别并不是太大。后天的努力很重要,要有远大的目标,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旁白)吴文铭(协和外科主治医师):赵院长到哪都说自己是个外科大夫,对患者特别有爱心,从不拒绝患者的诊治要求。现在仍然坚持每周一天门诊和至少两天手术日,每天查房。
(自白)赵玉沛:我看过美国一本杂志做的调查,问世界上哪种人最快乐。得分最高的答案有三个:第一种人是历经千辛万苦把病人的肿瘤切下来的外科医生;第二种是完成艺术创作后,叼着烟斗欣赏作品的艺术家;第三种是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很幸运,我属于第一种人。当院长之后,我仍然保持每周有至少两天的手术日,不仅是因为喜欢当外科大夫,也是因为医疗安全的主要抓手是临床一线。
◎(旁白)孙阳(协和医务处处长):赵院长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要求别人做到的,他都自己首先带头做到。
(自白)赵玉沛:这和职业习惯和性格有关系吧,我是外科大夫,B型血,比较外向,做事节奏比较快。外科大夫的职业习惯就是快刀斩乱麻,有一种固有的对外界的敏感性,对在手术中患者出现的问题非常敏感。管理和学术是相通的,隔行不隔理。管理也需要有敏感性,当出现契机时,就要抓住。
◎(旁白)宋一民:在外人看来,赵院长总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但有一次,赵院长从7层门诊回9层办公室的楼梯上,一手按着腰、甩着腿、很艰难地上楼的情形被我看见了,可能很少有人看到他这一面。他有严重的腰疾,做手术时必须戴着护腰。
(自白)赵玉沛:把工作看成享受就不会觉得累。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